讲真,最近看比亚迪的技术发布,什么e平台3.0 Evo,什么二代刀片电池,名字起得比修仙小说里的功法还玄乎,我脑子里就一个想法:不装了,摊牌了,大家一起都别活了。这已经不是什么技术鱼池了,这就是个技术炼丹炉,王传福老师现在扮演的角色,是那个要把所有同行都炼成丹药的疯批老魔。
这个世界观要先搞明白。现在的车圈,根本不是什么友商之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存量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把蛋糕做大,而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让所有人都没得吃。比亚迪现在的玩法,就是掀桌子式竞争的典中典。它不是在问“我的技术有多牛逼?”,而是在问“我的技术下放之后,你们还有几家能喘气?”
就说那个CTB,电池车身一体化。听着很高大上对吧?说白了就是把电池包的上盖直接当车内地板用,把电池从一个需要“安装”的零件,变成了一个“结构件”。效果是什么?车身刚性“咣”一下上去了,号称能干到40000牛米每度,这数据扔给百万级豪车都得愣一下。更骚的是,因为省了层盖板,车内空间还变大了。结果就是,一台十几万的车,获得了百万豪车的骨架,还附赠了更大的空间。这就很道诡异仙了,等于你花钱买了个金钟罩铁布衫,结果店家跟你说,我们这金钟罩还自带空间扩展功能,能多塞两个肾。这让那些还在老老实实算钢材强度的友商怎么活?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然后就是那个刀片电池。这玩意儿最核心的不是续航,而是安全。或者说,是一种表演性的安全。针刺实验不冒烟不起火,这个场景本身就是个超级传播符号。它解构了电动车最原始的恐惧——“这玩意儿会不会自己烧起来?”当你的技术能解决用户内心深处最歇斯底里的那个问题时,其他的参数都是锦上添花。所以你看,比亚迪疯狂强调这个,因为他们悟了,技术这玩意儿,不在于实验室里有多牛,而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一种街头巷尾大爷大妈都能听懂的“神话”。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只要电池戳不坏,那它就是绝对安全。逻辑?谁跟你讲逻辑。
写到这里我得停一下,我发现我把比亚迪吹得有点像个六边形战士了,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你不得不服。
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好几台不同品牌电车的中年人,我必须得说,比亚迪最可怕的不是某一项技术,而是它把所有技术“压缩毛巾化”的能力。什么叫压缩毛巾化?就是它把云辇、CTB、千伏高压这些本来应该在仰望、腾势这种高端品牌上才能见到的“军火”,强行压缩,然后“哗”一下,扔到十来万的秦L和海豹06上,瞬间泡发。
这简直就是不给活路!
如果说之前理想是把用户的家搬进了车里。那比亚迪就是直接把军火库搬到了你家小区门口,还用大喇叭喊:买军火送沙发!你气不气?友商的心态直接就崩了。本来大家都在体面地卷冰箱彩电大沙发,结果比亚迪直接扛着意大利炮进场了。同行看了也得傻,这还怎么玩?人家保时捷搞个主动悬挂,卖个十几万选装费,大家觉得合情合理。比亚迪把云辇-C干到12.98万的秦L上,就问你怕不怕?这已经不是降维打击了,这是维度毁灭,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有些品牌是不需要讲这些道理的。比如奔驰,它最值钱的不是技术,是那个三叉星本身。买奔驰的人,他要的不是车,是要那个“我是奔驰车主”的身份。你跟他聊CTB,他可能觉得你在骂人。再比如特斯拉,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喜欢马斯克那种“人类未来”的叙事。你跟他说比亚迪充电五分钟能跑400公里,他会告诉你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是通往自由的任意门。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那是一种信仰。
但我总觉得,这些所谓的品牌玄学,在绝对的性价比碾压面前,会越来越脆弱。讲真,我现在开的还是个油车,每次去加油站闻到那个汽油味,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可能是老了吧。但如果让我现在花20万买车,我真的会纠结。一边是虚无缥缈的品牌光环,一边是实实在在的、武装到牙齿的技术配置。
所以比亚迪这个“技术军火库”的运作逻辑到底是什么?靠的是规模化和垂直整合吗?是,但不全是。我觉得,它最核心的,是靠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心态。它把技术研发的成本,摊薄到了一个恐怖的规模上,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从国内到海外,甚至还卖给友商。这就像一个修仙的,他发现自己可以无限复制自己的修为,然后把这些修为九块九包邮卖给所有刚入门的弟子。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他自己成了唯一的真仙,而其他所有门派,要么选择买他的修为苟活,要么就在他的修为倾销下直接道心破碎,原地成盒。
加大,加大,加大。
下放,下放,下放。
这就是比亚迪现在唯一的信条。所以别再分析什么技术壁垒了,比亚迪的壁垒,就是它掀桌子的决心本身。它用行动告诉你,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花里胡哨,都将被碾碎。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