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7万订单逆袭,揭秘背后策略,赶超特斯拉之路

最近,很多人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有点让人意外的现象,那就是关于比亚迪汽车的新闻,越来越多地和“海外热销”、“全球市场”这些词联系在了一起。

这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我们印象里,比亚迪不一直是在国内市场卖得好吗?

怎么一转眼,就在国外也这么厉害了?

比亚迪7万订单逆袭,揭秘背后策略,赶超特斯拉之路-有驾

甚至有新闻说,它在一些关键的汽车市场,销量已经开始超过像特斯拉这样的国际巨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真实的成绩,还是又一次的宣传造势?

今天,咱们就用普通人能听懂的大白话,好好聊一聊这背后的门道。

这事儿得从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起。

就在不久前的九月份,比亚迪一个月在海外就卖出了超过七万辆车,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还多。

如果说这个数据还只是让人有点惊讶,那它在德国市场的表现就堪称惊人了。

同一个月,比亚迪在德国的单月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了超过百分之两千二,换句话说,就是翻了二十多倍。

德国是什么地方?

那是奔驰、宝马、大众的老家,是全世界汽车工业的标杆。

能在这样的市场取得如此夸张的增长,这绝不是单靠运气或者低价就能办到的。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问题:比亚迪究竟是怎么敲开这些传统汽车强国的大门的?

过去我们一提到国产车出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便宜”。

觉得我们就是靠价格优势,去一些发展中地区卖点车。

但现在这个老观念得改改了。

你看新加坡,那个地方买车比养孩子还贵,一张“拥车证”的价格就能在国内买一辆很不错的车了。

在这样消费极其理性的市场,人们买车看重的是品质、品牌和长期价值。

比亚迪竟然能在那里,一度成为所有乘用车品牌里的销量冠军。

比亚迪7万订单逆袭,揭秘背后策略,赶超特斯拉之路-有驾

这说明它的产品,是真的得到了当地消费者的认可,靠的是实打实的产品力,而不是简单的价格战。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泰国。

泰国市场几十年来一直是日本车的天下,丰田、本田这些品牌在当地深入人心,地位非常稳固。

比亚迪进入这个市场后,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这个新赛道,硬是把纯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做到了三分之一以上,整体新能源销量也排到了第一。

这种成绩,已经不能用“卖得不错”来形容了,这几乎是在别人经营了几十年的地盘上,重新划定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比亚迪改变了过去很多企业“卖产品”的简单思路。

以前我们出口,很多时候就像是搬箱子,车在国内生产线上下来,装进集装箱,运到国外码头,交给当地经销商去卖,卖完就完事了。

这种模式很被动,品牌在当地没有根基。

而比亚迪现在走的,是一条“扎根当地”的深耕路线。

比如在泰国和巴西,它不只是去卖车,而是直接投资建厂,在当地生产汽车。

这一招非常高明,因为它不仅降低了关税和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的产业链,把自己变成了当地经济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它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外国品牌”,而是一个与当地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接受度自然就高了很多。

同时,它还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市场推广也大量启用本地团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精准地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文化习惯,推出的产品和营销活动自然也更接地气。

当然,光有好的市场策略还不够,最终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的,还得是产品本身过硬。

这也是比亚迪能走到今天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就是它的电池技术,特别是“刀片电池”。

大家买电动车,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尤其是电池自燃。

比亚迪7万订单逆袭,揭秘背后策略,赶超特斯拉之路-有驾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了非常严苛的穿刺实验,证明了其极高的安全性,这一下子就打消了很多消费者的核心顾虑。

安全,是所有性能的基础。

其次,它的DM-i混动技术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实际痛点。

很多人想买新能源车,但又担心续航问题和充电不方便,也就是所谓的“里程焦虑”。

DM-i混动车型,既可以用电,也可以用油,平时在市区通勤成本很低,跑长途又没有续航焦虑,还非常省油,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实用性,正好切中了大量家庭用户的需求。

最关键的一点,是比亚迪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自主权。

一辆新能源车,最重要的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电”。

这三个核心部件,比亚迪全都是自己研发、自己生产。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不仅厨艺高超,连菜园子和养殖场都是自己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巨大的:第一,供应链非常稳定,不会因为某个零部件被别人“卡脖子”而导致生产中断;第二,成本控制能力极强,因为中间环节少了,自己生产总比从外面采购要便宜。

正是因为牢牢掌握了全产业链,比亚迪才能在保证技术领先和产品品质的同时,给出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

当你的产品比别人好,价格还可能比别人更合适的时候,市场的选择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也可以看看其他一些出海的国产品牌,并不是所有品牌都像比亚迪一样顺利。

有些品牌在欧洲市场的销量甚至出现了下滑。

这其中的差距,可能并不完全是车的好坏,更多的是战略思维上的不同。

当比亚迪在全球布局,像下棋一样一步步建厂、铺设销售网络、融入当地社区的时候,有些品牌可能还停留在传统的贸易模式上,自然就很难形成持续的竞争力。

现在回过头来看,比亚迪在全球纯电动车销量上,已经连续好几个季度超过了特斯拉,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胜利,而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结果。

它通过深耕技术、掌握全产业链、并结合巧妙的全球本土化战略,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汽车的看法。

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靠的不再是廉价的标签,而是真正的技术实力、战略眼光和愿意与世界共同发展的诚意。

这盘棋,确实下得很大,也走得很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