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在智能汽车广告里,“智能驾驶”被吹得天花乱坠,可现实却是事故频发、责任难清?看似高科技,其实还不如老司机靠谱。最近,小米汽车悄悄把“智能驾驶”改成了“辅助驾驶”,一场措辞调整背后,却藏着整个行业的清醒与无奈。
车企们终于意识到,“智驾”这碗饭,不是随便就能硬吃的。
一、一场事故,戳破了“智能驾驶”的泡沫
2024年3月29日,三名女性驾驶小米SU7汽车,在高速上以116km/h的速度撞上了障碍物并引发起火。这起事故直接让小米“智能驾驶”的营销神话崩塌。官方解释称,系统已经发出减速提示,但驾驶员未及时接管。
然而,消费者却并不买账:“你吹得那么神,结果关键时刻还是靠人?”这样的质疑瞬间冲上热搜。
这起事故的本质,其实并不是小米智驾的技术不好,而是车企们在“智能驾驶”这个词上的过度包装。消费者普遍以为“智能驾驶”意味着汽车能自己跑、自己判断,但实际上,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智驾系统,包括小米的“NOA模式”,都只达到了L2级别。换句话说,系统只是个“助手”,真正的驾驶责任还是在司机身上。
二、从“智能”到“辅助”,车企的责任洗牌
别看现在车企们一个个低调改名,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早些年,蔚来、小鹏、理想等新能源车品牌,个个都在“智能驾驶”上大做文章。什么“端到端自动驾驶”、“城市NOA”,听起来就像科幻电影。
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些系统能不能应付复杂路况?答案很可能让人失望。
小米这次从“智能驾驶”改名为“辅助驾驶”,看似只改了两个字,实际上是对技术能力的“降级认错”。因为行业标准里,L2级别明确规定,驾驶主体责任始终在驾驶员身上,而不是系统。过去车企们模糊技术边界,把“辅助驾驶”包装成“智能驾驶”,一旦出了事故,就把锅甩给用户,结果消费者信任被透支,自己也被监管盯上。
三、监管出手,车企们集体“降温”
车企的“智驾”营销乱象,终于引来了监管的重拳。2024年4月,工信部召开专项会议,明确要求车企不得夸大宣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还发布了《规范驾驶辅助宣传倡议书》,强调驾驶员的主体责任。
甚至连华为乾崑都联合了12家车企,发布了“营销透明化”倡议。
在这样的监管压力下,小米低调改名,实际上是一次危机止损。毕竟,监管风向已经变了,再硬着头皮吹牛,迟早是要吃大亏的。与其等着被罚,不如主动调整,至少还能保住一点品牌形象。
四、雷军隐退,小米汽车转向“稳健模式”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就在小米调整宣传口径的同时,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显示,雷军卸任了执行董事。这被外界解读为,小米汽车正在进行战略调整。
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智能汽车是一个重资产、长周期的赛道,这跟小米手机的互联网打法完全不同。雷军当初豪言“押上全部声誉”,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技术壁垒显现,他可能也意识到,靠一腔热血是玩不转这个游戏的。
让位给专业团队,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策略,或许才是更符合小米汽车长远利益的选择。
结语
从“智能驾驶”到“辅助驾驶”,这不仅是小米的自我修正,更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一次集体理性回归。过去几年,车企们把“未来感”概念吹得太满,却忽视了技术的现实局限。现在,监管的红线划得越来越清楚,消费者的认知也在逐渐提高。
对于汽车品牌来说,比起“智驾神话”,或许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做好技术,承担责任。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要买车,会更看重“智能驾驶”功能,还是更注重安全性和驾驶体验?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