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开各大汽车品牌的发布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5米以上的大型SUV扎堆登场。从蔚来ES8、理想L9、乐道L90,再到即将登场的腾势N9、昊铂HL,仿佛一夜之间,车企都找到了新的“流量密码”。这股“大车”热潮,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好大为美”的心理,其背后更藏着车企的利润密码。
造大车,为什么更能赚钱?
在汽车行业,成本和售价之间的博弈是永恒的话题。而造大车,恰恰能在这个博弈中占据上风。蔚来创始人李斌曾一语道破天机:“在中国做大车都是一样的优惠政策,不需要加多少钱,但是毛利会高很多。”
这话说得简单直白,却道出了关键。大型新能源车虽然尺寸和电池更大,但成本的增长并非与价格的涨幅成正比。车企可以通过在高端市场获取更高的溢价,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
资深人士分析,这些大型新能源车的目标客户群体,正是那些原本打算购买BBA(奔驰、宝马、奥迪)中型SUV的消费者。这些用户消费能力强,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更看重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调性。只要车企能精准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提供更宽敞的空间、更智能的配置、更好的驾乘体验,就能轻松拿下这部分市场,并获得可观的利润。
“内卷”进行时,红利期还能持续多久?
大型新能源SUV的火爆,也得益于市场的“供不应求”。目前,这个细分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车型数量较少,车企在定价上拥有更多的主导权。就像问界M9,虽然定价在40万到50万元之间,但依然能保持高热度,这就是市场红利带来的优势。
然而,这场“大车盛宴”的黄金时代可能不会持续太久。正如业内人士预测的那样,随着明年更多大型SUV的入局,比如定价在20万元左右的吉利银河M9,这个市场很快就会迎来一场白热化的“内卷”。
当越来越多的车型涌入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车企为了争夺份额,必然会祭出“价格战”的大杀器。届时,大车市场的高利润格局将被打破,车企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当下的“大车热”,是车企在激烈竞争中寻找高利润突破口的必然选择。它既是消费者需求升级的体现,也是汽车产业格局重构的缩影。不过,这场“大车”的狂欢还能持续多久,就要看各大车企的综合实力和应变能力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