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开孔工艺引争议,自媒体热炒背后原因不简单

小米汽车这阵子,有点儿“犯太岁”。

前脚刚因着那“开孔工艺”被一通指摘,后脚关于空调代工厂的事儿又被扒了个底儿掉,一时间,网上“讨伐檄文”漫天卷地。

你说赶巧不赶巧,偏偏卡在小米新车即将问世的当口,这事儿,怎么咂摸都透着股“有人要使绊子”的味儿。

小米汽车开孔工艺引争议,自媒体热炒背后原因不简单-有驾

咱们先聊聊这“开孔工艺”。

说白了,就是车体某处为了安置零件,凿了个洞,可有车主觉着,这洞口处理得不够精湛,略显“毛糙”。

照常理说,这种细节上的瑕疵,厂商修缮一下也就罢了。

可眼下的情状是,这事儿被无限放大了,活像小米汽车犯下了什么弥天大罪似的。

大批自媒体蜂拥而至,各种“车主泣血控诉”的甚嚣尘上,恨不得把小米汽车钉在耻辱柱上示众。

这就耐人寻味了。

你想啊,汽车行当里,哪个厂家没点儿磕磕绊绊?

哪个牌子的车没挨过吐槽?

可为啥单单这次小米汽车的“开孔工艺”风波,能掀起这么大浪头?

这里头,恐怕不仅仅是出在产品品控上那么简单。

再来说说小米汽车的空调。

有自媒体爆料,小米汽车的空调是长虹贴牌生产的。

这话一出,又是一波带节奏。

小米汽车开孔工艺引争议,自媒体热炒背后原因不简单-有驾

仿佛小米汽车用了贴牌厂的空调,就低人一等似的。

可问题是,如今哪个汽车品牌不搞贴牌代工?

哪个品牌的零部件,不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供应商?

难不成,用了贴牌厂的产品,就不能忝列“新势力”之名了?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症结归咎于“产品质量堪忧”时,是否忽略了“竞争对手的恶意倾轧”?

毕竟,小米汽车的入局,搅乱了原本稳固的汽车市场格局,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一些老牌车企,瞅见小米汽车这般来势汹汹,心头定然不是滋味。

使点儿小动作,抹黑一下竞争对手,这在商战中,也算是司空见惯的伎俩了。

但深究起来,还有更深邃的缘由。

其一,是普罗大众对“新锐势力”的希冀过高。

人们对小米汽车,抱持着过多的憧憬,盼望它能像彼时的小米手机一般,颠覆整个行业。

可期望值越高,失落感或许就愈强烈。

一旦小米汽车露出任何破绽,都会被放大解读,被渲染成“新势力已然式微”。

其二,是部分自媒体为了攫取流量,不惜夸大其词,贩卖焦虑。

小米汽车开孔工艺引争议,自媒体热炒背后原因不简单-有驾

时下自媒体行业竞争白热化,想要攫取眼球,就得炮制点“大新闻”。

小米汽车作为自带话题属性的品牌,自然成了他们眼中的“唐僧肉”。

一些自媒体,为了博取关注,不惜断章取义,甚或凭空捏造,将小问题说成大问题,将偶发事件说成普遍现象。

单是这个数据,就足以窥见问题的严重性:一篇关于“开孔工艺”的,短短几小时,点击量就冲破了十万大关。

流量,成了他们收割利益的镰刀,而真相,却被抛诸脑后。

说实话,这事儿也给小米汽车敲了个警钟。

作为“新锐势力”,想要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单凭营销造势是不够的,还得有硬核的产品实力和周到的售后服务。

归根结底,消费者并非草包,谁家的车好,谁家的车差,他们心知肚明。

这场风波,或许亦是一场“加冕礼”。

小米汽车需得明白,想要赢得用户的信赖,就得经受住市场的淬炼,扛得住竞争对手的围剿。

唯有真正打磨好产品,方能在白热化的市场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

恰如当初的小米手机,一路被诟病,一路成长,最终蜕变为行业的翘楚。

小米汽车,或许也能复刻这条路径。

不过话又说回来,咱们消费者也得擦亮眼,莫要被那些“带节奏”的自媒体给蛊惑了。

多看看真实车主的反馈,多了解产品的实际情况,方能做出审慎的抉择。

说到底,买车是自己的事儿,不能任由他人摆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