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没有排气管的重卡缓缓驶入场地,在晨曦和镁光灯的夹击中,静默地停驻。车身没有一点油渍,只有电流流动时的微弱嗡鸣。旁边的指示牌上,“集链聚能 智驭未来”八个字透着一种技术范儿的庄严。你站在现场,是不是会忍不住多问一句:这么一辆新时代的大家伙,究竟是如何长成的?又凭什么成为厦门“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高地”的主角?
说起“四链融合”,未免让人觉得像工业4.0、数字化转型这些常见的学术家常话。但在厦门,这事并不只是挂在墙上的标语——他们的思路很直白,把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当作四根擒纵轴,硬生生拧成一根麻花,想玩就玩个大的。别看这些链听着像热搜词,其实无非是四个维度:有了核心技术得有人研发,有了创新得有人投资,有了企业总得有人才流动。理论很科学,现实很棘手。
产业链不是独角戏,创新链光靠实验室不够用。这场对接会上,厦门金龙、金旅客车排名全国出口前三位。前九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逾90%,这数据一点不含糊。金属、数据和资本在厦门汇合,合作模式像拼图,能拼出什么样的未来,还真不好说。
集美区,被称作厦门现代工业发源地,把新能源商用车捧成了“五大科技创新产业之首”。101家上下游企业,7家上市公司,8家国家级“小巨人”,1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这数字听着像彩票中奖,但产业拼的是耐力赛,不是运气。零部件、整车制造、售后市场、检测认证,一口气拉齐,这叫全链布局,但人心其实最难布局。
活动现场,官话依旧响亮:“顺应全球能源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但把行业难题说得天花乱坠,不如来点场景清单。这里,正经发布了五大类应用场景:市政环卫、港口机场、城市物流、智慧交通、综合服务。43个项目,总投资八个多亿。场景清单其实就是一张项目明信片,谁能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谁就是下一轮赢家。智慧交通、电动化+智能化——听着很酷,但真正落地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哪个场景先赚钱,哪个先痛点爆发,这都是门槛。
产业链之争,说到底还得靠技术试验和真实环境。无人车在13公里的试点区上路跑,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是不是把人从车里彻底赶出来,就一定是进步?顺丰的无人车在送快递,新石器的无人物流车在城市巡游,安防巡检、无人环卫轮番上阵,这些应用是给市场看,也是给投资人看的。观众们一边盯着股价,一边盯着路面上自动驾驶的安全线。没人能保证算法就比老司机更安全,但没人阻止资本对“新东西”的疯狂下注。
黑色幽默也许藏在专业词汇的繁复背后——什么产业闭环、协同创新、基金矩阵,说到底就是钱、技术和人的三角恋。高新产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集体加班,每个人都像流水线上螺丝钉,只是这次连螺丝钉都快变成代码了。对企业负责人来说,最怕的是政策风向一夜翻转。今天还在新能源牌桌,一觉醒来也许就变成了AI出题,谁都知道产业风口就是韭菜地,但谁都不愿相信自己才是韭菜。
今天在主会场,四位专家轮番讲解:有人看供应链,有人盯着创新链,有人琢磨资金流,不少人惦记着人才,是要把“命运共同体”做出来。其实这词听多了反而让人麻木,企业之间的“共同体”,说白了就是能不能不被别人卡脖子,能不能一起借力打力;但是产业对接环节里,各路需求方和企业代表,跟金融服务平台、出海机构一一对上资源,坦率说,更多像是相亲大会,配对速度和商业敏感性才是关键。
场外的展车倒是很有说服力——一排排新能源重卡、自动驾驶环卫车、无人配送车,像参加选美的模特,站在镁光灯下等待下一轮点赞。大家都在展示“电池、电控到整车、运营”的完整生态,热闹是热闹,谁能把运营模式玩成闭环,谁能把成本打下来,谁能让自动驾驶不翻车,这些现实问题其实才是最硬的技术。
要说理性看法,厦门这一系列动作,强化“四链融合”、场景清单、配套政策、企业对接、示范区域共建——流程很齐全,基本功很扎实。但放在全国视角,不少城市也在争当新能源产业链的“高地”,比拼的是谁能把“未来”更快变成“现在”,谁能让创新变现。每一条产业链都像是一场旱涝不均的竞赛,资金、人才、技术、场景四力齐发的同时,谁还能守住长期主义?或者说,谁能躲过那些明暗风口,笑到最后?
对于这个产业,推演到细节,其实有几个值得琢磨的转折。比如,政府做示范区域,企业有真实需求;场景清单精准到细分道路,落地难题却永远在弯道里。厦门的优势在于积累和政策,但未来如何应对外部冲击、技术冷启动、国际竞争的大棋局?全球同行也在比谁能把新能源车卖到更多国家,比谁能让智能网联车上路更安全。这里不是技术的单向奔赴,而是资金、监管、社会认知的多维拉锯。
职业经验告诉我,越是“高地”,越是埋伏着看不到的坑。技术路线迭代谁也说不准,资金链说断就断,人才流动说走就走。产业聚集时追逐的是高投资高产出,但冷静下来,不管是“智能网联”还是“新能源”,最后都得对社会需求低头。(当然,谁会在意一只环卫车背后的算法?也许只有工程师夜深时才能明白,那是他能和这个世界保持一点温度的地方。)
最后,对这场盛会既可以致敬,也不妨留一句冷门提问:四链融合的“理想闭环”,真的能应对产业每一次不可预知的波动吗?或者,应用场景清单上的每一个项目,是否都有能活下来的商业模式?在产业赛道上,没有谁能预知趋势是否真如宣传册般光明。留给我们的问题不只有“怎么做”,还有“做了之后,到底谁买单,谁承担风险”。或许,这是值得每个观者反复思考的深刻命题。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