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到青岛1000公里只充一次电?这些卖26万的增程车,凭什么比降到23万的燃油车还抢手

国庆假期在车展碰到个杭州张先生,聊起他刚提的车跑长途的事儿。从杭州到青岛一千公里,中途就充了十五分钟电,比他之前那台燃油车加油还省时间。我当时就纳闷了——明明市场上一堆车在打价格战,怎么这种价格没优势的车型,展台前反倒排着队试驾?后来琢磨明白了,这事儿跟咱们想的“便宜就是硬道理”似乎不太一样。

杭州到青岛1000公里只充一次电?这些卖26万的增程车,凭什么比降到23万的燃油车还抢手-有驾

展厅转了一圈,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喊着降价促销的展台,看的人不少,真掏钱的没几个。倒是几款价格坚挺的新能源车型,销售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续航这档子事儿,现在跟两年前完全是两码事。电池封装技术升了级,能量密度上去了,空间利用率也高了不少。更关键的是低温表现,北方朋友最有发言权——零下二十度的环境里,有些车型电池电量保持得挺稳当,充电效率也没掉太多链子。这要搁以前,冬天续航打个六折都算客气的。

杭州到青岛1000公里只充一次电?这些卖26万的增程车,凭什么比降到23万的燃油车还抢手-有驾

底盘调校这块儿,门道深着呢。前些日子陪朋友试驾,那车开起来转弯半径小得邪乎,在停车场挪车比紧凑型轿车还灵活。后轮能跟着转向,角度还挺大。减振器据说每秒钟要调整上千次阻尼,过减速带的时候确实比普通SUV服帖。有个在赛道跑过几年的教练朋友说,现在某些电动车的底盘调校,已经有点儿进口豪华品牌那个意思了——当然这话也就听听,真较真起来差距还是有的。

空间利用上,设计师确实动了心思。见过一台车长还不到五米的SUV,后排腿部空间比不少中大型车都宽敞。秘密可能在于前悬做得短,轴距拉得长,A柱角度也优化过。后排座椅能调出好几种姿势,配个小冰箱和娱乐屏,长途出行舒服不少。带娃的朋友反馈说,装上儿童安全座椅后旁边还能坐俩大人,不至于挤得难受。

杭州到青岛1000公里只充一次电?这些卖26万的增程车,凭什么比降到23万的燃油车还抢手-有驾

智能驾驶这块儿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系统在城市快速路上表现还行,遇到加塞车辆刹车时机把握得比较合理,变道决策也不算拖沓。换到没有高精地图的乡道,表现就说不准了。深圳有朋友讲,他那台车在暴雨天气里车道线识别倒是没出岔子,就是自动变道时候有点儿过于“果断”,坐副驾的人可能会觉得突然。

悬架这玩意儿听着玄学,实际体验差别还是挺明显。有款车传感器扫描频率挺高,过颠簸路面时车身晃动幅度确实小了些。轮胎配方也有讲究,低滚阻设计能省点儿电,但抓地力方面或许会有所取舍。北欧那边用户反馈,冰雪路面行驶时某些车型的悬架过滤细碎颠簸的能力,大概能达到传统豪华品牌七八成水准。

纯视觉方案的辅助驾驶系统,这两年进步不小。十几个摄像头配合算法,在高架上跑起来基本能应付常规路况。成都那边山路多,有朋友说他那台车对急弯的预判比导航还靠谱些,施工路段也能提前识别。不过夜间大车多的路段,还是建议自己多留神——技术再先进也只是辅助工具。

杭州到青岛1000公里只充一次电?这些卖26万的增程车,凭什么比降到23万的燃油车还抢手-有驾

混动系统的热效率现在已经卷到四十多个点了。有款车搭载的混动发动机配合多挡变速箱,亏电状态下油耗能压到百公里三升以内。东北朋友测过极寒环境,零下二三十度启动也挺利索,暖风起效速度比预期快。这对北方用户来说,可能比纯电续航数字更实在些。

性能车领域,电动化之后确实刷新了不少认知。四电机的扭矩分配让加速成绩突破两秒大关,制动距离也缩到三十多米。赛道上跑过几圈的人会发现,出弯加速的爽快程度大概接近某些进口性能车的水准了——只不过极限状态下的稳定性和底盘韧性,可能还需要时间打磨。

杭州到青岛1000公里只充一次电?这些卖26万的增程车,凭什么比降到23万的燃油车还抢手-有驾

大空间车型的设计越来越灵活。五米三的车长配三米一的轴距,后备箱容积能在几百升到两千多升之间变化。第三排空间做得不错的车型,成年人坐进去不至于太憋屈,地台高度控制得也比较合理。这对需要七座但又不想开面包车的家庭来说,或许是个不错的折中方案。

车机系统现在跟手机生态绑得越来越紧。手机导航投到车机上响应速度快到基本没延迟感,语音控制识别率也提升了不少。有些车甚至能通过手机控制车窗、空调这类功能,虽说实用性见仁见智,但至少说明整个交互逻辑在往更顺手的方向走。

杭州到青岛1000公里只充一次电?这些卖26万的增程车,凭什么比降到23万的燃油车还抢手-有驾

这波没降价反而受追捧的车型,大概是在某些核心体验上做出了差异化。续航焦虑、操控手感、空间实用性、智能化程度,这些维度上只要有一两项真正解决了用户痛点,价格反而成了次要因素。技术参数终归是纸面数据,适不适合自己还得亲自去试,毕竟买车这事儿最后还是得看跟自己的用车场景合不合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