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
过去十年里,全世界差不多都统一了一个看法,那就是在新能源这条路上大家都认同了。
欧美国家带头制定法规,明确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而中国也在全力推进电动车的产业发展,此外,日本和韩国也都纷纷跟上这股潮流。
那个时候,不搞新能源的,就是被时代抛在后头了!
直到这阵子,情形突然就不一样了,发生了些变化。
美国不再硬推电动车积分法案,导致一些国家的“光伏充电站”建设戛然而止了。
就连曾经态度坚决的福特和大众,也都偷偷开始撤回一些纯电车型的计划,转而承担更多油车的投入。
一种“退潮”的迹象,正悄然扩散开来。
这事儿一出来,搞得心里不免有点慌。
要是欧美那边不再关注新能源车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收手了?是不是该给这个产业歇一歇脚、打个盹儿?
说实话,按理说,可能得打个紧箍咒,要略微放慢点脚步,冷静下来。
这十年来,我们的新能源车发展基本上沿着“欧美榜样”的路子在走。
它们通过立法禁止燃烧、车企转型升级、补贴刺激——我们这边就赶紧跟上,政策推动、投资跟进、供应链配套,一环扣一环衔接不断。
最近欧美这边突然开始“慢下来”,要是真觉得新能源没前途了,是不是我们也得打个问号,别走偏了?
甚至有人开始担心:
是不是有人在引导我们走向某个方向啊?
难不成花了十几年的光阴,把宝贵的资源都投在了一个“全球都挺不看好的路子”上?
到底是谁在把握着真正的重要呢?
欧洲的电动车库存越堆越高,美国的车市“油电倒挂”现象也愈演愈烈,就连特斯拉都出手降价、拼命保住销量。
国内方面,新能源占比已经突破五成,产业链非常集中,电池产能也提前布局,走得还挺快的。
换句话说:
咱们这条“船”已经开得太远了,要想掉头,难度比任何国家都高得多。
要是别人开始放慢速度,而咱们还在拼命踩油门,这岂不是挺危险的嘛?
其实啊,咱们根本不用惊慌,反倒得趁势再提速才行。
要是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面临“退潮”走势的国家,其实一开始根本没扎进去多远。
就拿美国来说,电动车的普及率到现在还不到10%,除了特斯拉,几乎找不到什么有实力的对手。
之前虽然打出过支持新能源的旗号,但地方上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油价也不算贵,结果就让用户根本没兴趣去买单。
德国、法国这些国家也是一样,汽车厂商转型挺慢,充电桩的布局也推迟了好一阵子,光伏的配套措施喊了好几年,可实际的建设速度还不太理想。
也就是说,所谓的“暂缓发展”其实更多是因为经济压力所做的妥协,并不代表他们对电动车完全失去了信心。
没错,咱们这边的情况可就不一样了。
到了2024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已经突破了1200万辆,占到了全球市场的一半多点。
光比亚迪这一家,卖出了超过300万辆,差不多是德国新能源车销量的四倍。
不用说,从上游的锂矿资源,到中游的电池生产线,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和海外市场开拓,我们基本上已经搭建起了全球最完整、最有竞争力的新能源生态系统。
有人退掉的,并不是纯粹的新能源,而是那些被现实狠狠打击的“半吊子项目”。
我们走的,就是一条踏踏实实、跑得最远也最稳妥的正路。
这就像高铁技术似的,明明我们搞得挺不错的,还帮忙解决了不少难题。
就因为世界上没怎么推进,我们就得刹车,这不是挺搞笑的吗?
其实,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不冲突,我们专注新能源的同时,可不意味着会放弃整个全球市场!
现在的新能源车早就不再是那种“全速狂奔”的纯电路子了。
你看插混、增程这些车型,本质上就可以“加油当油车开”电车——而且在真实体验上,甚至比油车还要香:
油耗能压到3、4升,NVH更静音,加速也更顺畅,城市里用纯电开着也没问题。
简单来说,开着像电车一样,能烧油,又比油车还划算,这不正好是“对外适应性最强”的技术路线吗?
说白了,不管别人怎么着,我们其实都不用太操心。
其实大家都看明白了,很多国家都开始怕了……
尤其是欧美那帮国家,居然对咱们的“中国新能源车”动起了刀子,摆出各种限制,疯狂加税就不用说了。这不都说明它们心里其实挺忐忑的吧。
还有一句话挺有道理:敌人越是反对,越能证明咱们做得正。
面对这种情况,咱们得坚持啊,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