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今年的车市了。就感觉像是大家都在看一场直播,没剧本,但剧情比谁写的都刺激。这才八个多月,感觉这年度大戏的结局,好像已经被什么人提前给剧透了。最近那个数据一出来,简直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了个深水炸弹,水花溅起老高,直接把所有人都分成了两拨人:一拨是开香槟的,另一拨是...唉,忙着堵船上漏水窟窿的。
那个炸弹的数据是什么呢?就是八月份,新能源车的零售渗透率,你猜多少?55.3%。我都得念两遍确认一下。这数字什么概念?就是你现在去4S店门口站一会儿,开出来的两台新车里,就有一台多是插电或者纯电的。而且这已经不是偶然了,是连续第六个月,稳稳地站在50%这条线上面。以前我们说新能源是“未来”,现在未来已经拍在你脸上了,啪啪响,整个行业的规矩,一夜之间好像全变了。
这种时候你再去看各家的年度目标完成率,那感觉,比上学时候等期末考试放榜还紧张。
截止到八月底,有那么几家,就像是班里提前交卷的学霸,已经笃定地完成了超过六成的年度目标。你看啊,比亚迪、上汽、一汽、吉利,还有长安。这些可都是大家伙,能跑这么快,说明人家不光是车卖得好,整个生产、销售的链条都玩得特别溜,是那种老手才有的从容。
比亚迪就不用多说了吧,今年最闪亮的那个仔,简直就是“卷王之王”。前八个月卖了286万辆,离他们那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460万辆年目标,进度条已经拉到62%了。这事儿真不是运气,你看看它的产品线,从王朝、海洋这种满大街跑的,到腾势、方程豹、仰望这些开始往高端够的,它好像想把每个价位的消费者都给包圆了。背后还有刀片电池、DM-i这些东西撑着,人家不是光会吆喝。
但真正让我有点意外,或者说惊喜的,是吉利。卖了190万辆,对着300万的目标,进度居然干到了63%,比比亚迪还高一个点,直接成了榜首。你想想,这背后是什么?极氪、几何这些新能源牌子,就像憋了很久的大招,今年一下子全放出来了。而上汽、一汽、长安这几位“老大哥”,怎么说呢?家大业大,底子厚,虽然没那么惊艳,但靠着燃油车庞大的基本盘,再加上新能源这边也不断有新东西出来补位,阵地守得那叫一个稳。
哎,但是...这根60%的线一划下来,另一边的故事就没那么好听了。画风变得特别快,那种分化的感觉,刺得人眼睛疼。
奇瑞吧,就有点尴尬了,卡在中间。卖了173万辆,看着挺多,但他们年初的目标定得也高啊,326万,所以完成率只有53%,不上不下,勉强算个中游吧。
再往下看,东风、北汽、长城,那可就真是掉队了,掉进了那个让人揪心的“落后阵营”。东风卖了119万,离300万的目标差了一大截,才40%;北汽也差不多,44%;长城就更被动了,79万的销量,年度目标的一半边儿都没摸到。这背后其实就一个原因,在新能源渗透率过半的市场里,你转型的速度稍微慢一点,那个短板就会被无限放大,以前的优势,一夜之间可能就成了包袱。
说白了,今年这场比赛,压根就不是什么总分大比拼,它就是一场“新能源”这门单科的摸底大考。那些完成率不到50%的,掰开了一看,问题都差不多:要么是新能源产品更新换代太慢,要么就是海外市场一直没啥大动静。到了今天,“燃油车依赖症”这五个字,已经不是什么调侃了,它真成了一种致命的弱点。
现在,“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已经来了,剩下的四个月,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玩命冲刺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比拼的,已经不只是你这个月能多卖几台车那么简单了,而是更深层次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真正决定生死的本事。
体系能力、技术实力、全球化布局。业内的人都在说这三样。一个强大的体系是啥?就是你的新技术、新产品,能很快地从图纸变成满大街跑的实车,而且消费者买了车之后,后续服务你还能跟得上。而技术呢,尤其是在电池、智能驾驶这些领域,那更是你能在人堆里站直了腰的看家本领,没这个,你说啥都是虚的。
至于全球化,那就更好理解了。国内已经卷成一片红海,价格战打得眼睛都红了,总得出去找饭吃吧?去海外建工厂,铺渠道,不光是多卖几台车,更是分散风险,让自己的牌子在世界上听得见响。
所以啊,别看现在才九月份,今年车市最后谁坐哪个位置,悬念其实已经不大了。跑在前面的只会越跑越快,整个行业的洗牌,只会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猛烈。接下来的几个月,就是一场残酷的“新能源攻坚战”。
是靠着强大的体系把新能源这块短板给补上?还是靠着全球化在海外杀出一条血路?又或者,就这么眼睁睁地被自己缓慢的转型节奏给拖垮?这个答案,很快,真的很快,我们就能看到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场变革,谁也别想让它停下来,最终的市场格局,只会被那些真正张开双臂拥抱变化、手里攥着核心技术的企业,一笔一划地写出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