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总裁贾健旭亲自盯至少4款新车开发,打破惯例细化内饰改动,推动名爵荣威多款车型优化提速

上汽这阵子动作挺猛的,单看他们总裁贾健旭,每周亲自盯着名爵MG4、尚界H5、荣威M7和智己LS9这四款车的开发进度,这架势不同寻常。其实我昨天跟朋友聊起这个,他说:你知道吗?贾总连座椅调节角度这种小改动都亲自过问,改了之后执行特别快。这话让我对上汽内部的决策流程突然多了点儿印象。

说实话,以前我觉得上汽这套流程有点大而化之,没那么细致,尤其到了内饰改动,总像是大刀阔斧或者统统不动。但这回明显不一样了。换个角度想,贾健旭这做法就像家里装修,不是简单刷一遍墙,连每个开关位置都得反复琢磨,一点不马虎。估计车企里能这样盯着细节的领导,真没几个(这段先按下不表)。

上汽总裁贾健旭亲自盯至少4款新车开发,打破惯例细化内饰改动,推动名爵荣威多款车型优化提速-有驾

提到MG4和荣威M7的上市被延后,这让我心算了一下:如果按去年销量水平算,延后一个季度,直接影响大概几万台出货(样本少)。这种节奏对品牌信心肯定有影响,坏处也可以看成好处——留足了调整时间,避免仓促投市场出大问题。

我前些天翻了翻笔记,发现去年我在一家4S店听销售说,用户对同级别新能源车最在意的,竟然不是续航多少公里,而是座椅舒适度和边角细节。这信息放到现在特别贴切,毕竟MG4和荣威系列都得拼细节体验。别误会,这不是炫耀知识点,而是说明市场环境变了,消费者关注点更碎片、多维。

跟比亚迪同价位的车型比,特别是450公里续航级别的电动车,MG4和荣威M7其实在座椅、内饰质感上做了不少调整。比如MG4的座椅调节角度比比亚迪同类车型多5度(体感估算,样本有限),这细节在长途开车时挺明显的差异。是不是?你开过几个品牌的电车,感觉这调整是不是能省点腰痛?

上汽总裁贾健旭亲自盯至少4款新车开发,打破惯例细化内饰改动,推动名爵荣威多款车型优化提速-有驾

再说研发和供应链。贾健旭这种亲力亲为就像厨房主厨亲自盯锅火候,哪个配料稍微变了味,他马上调整。供应链这事儿,我体会就更深了。譬如做一件衣服,布料没到预期厚度,一刀裁剪就出问题,整个批次得重做。车里东西多,零件多,改个座椅机构设计不比换个手机壳简单,一环扣一环。其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是听说车款延期,背后不光是磨合,更是对供应链精细调整的结果。

我之前写过,说上汽内部效率不高,管理层扯皮太多,有点大而化之的趋势。看来得收回两句,毕竟这次贾健旭自己下场盯项目,至少显示出很强的执行力和变化意愿,只这还是个开始,看看效果咋样才敢多说。(我为什么会先看大局,还真是惯性思路,别的车企这点动作没做,看着容易悲观)

说到这儿,有没有想过,领导的亲自介入会不会成为双刃剑?人员管理和项目节奏是不是也容易跟着变得紧张?毕竟人家总裁时间有限,聚焦几个项目,其他车型怎么办?这问题我没细想过,但估计不简单。

上汽总裁贾健旭亲自盯至少4款新车开发,打破惯例细化内饰改动,推动名爵荣威多款车型优化提速-有驾

上汽旗下各品牌除了智己和正大,销量都下滑了20%左右(官方数据,体感合适),这背后到底是产品问题,还是市场和品牌力跟不上?换句话说,卖不动的压力到底有多大,是不是多款车型同时完善才能好转?说出来是疑问,也算是在跟你们一起思考。

上汽的变革不彻底等于彻底不变革我去年参加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时就听过,感慨颇深。没想到这句话现在能切实反映到具体动作上,挺让人期待的,只能说,别以为一句口号能解决所有问题,改得细,改得透,改好了才算。

上汽总裁贾健旭亲自盯至少4款新车开发,打破惯例细化内饰改动,推动名爵荣威多款车型优化提速-有驾

顺便扯一句,和修理厂师傅聊天,他突然说:车厂这样细化内饰调节角度,好处是提高用户体验,但对维修复杂度有啥影响吗?这话让我有点卡壳,心想这暂时没太算明白。(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维修方面是不是也会加大难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名爵MG4和比亚迪秦Pro DM同价位的话,实操起来,MG4的悬挂调校明显更偏舒适,比亚迪偏运动那么一点,这种区别你试起来是否那么容易感受到?我个人觉得买车这档子事,光看参数没用,感觉更重要。

最后提个问题给大家想想,贾健旭这波亲自盯项目,真能扭转上汽的颓势吗?还是说它只是把打磨细节做了个样子?我倒挺好奇,那颗细节雕琢的螺丝到底能影响一辆车的市场命运有多大?

上汽总裁贾健旭亲自盯至少4款新车开发,打破惯例细化内饰改动,推动名爵荣威多款车型优化提速-有驾

今天写完这事,手边那杯咖啡冒着热气,一股微苦的味道像极了汽车行业的变革,苦中带点希望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