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一出来,我就忍不住想问,“加拿大到底是扛不住什么?” 是自己的电动车卖不动,还是农业出口卡壳了?表面看,是经济压力,实际上一层套一层,像剥洋葱,一颗心里外面包着不同的利害关系。
先说最直接的。电动车关税100%,这力度是真狠。仗着自家市场大,防外的同时立马给本土企业穿上了厚厚的保护衣。可是大家都知道老天不总照顾人,世界生意都是你来我往的,今天你封别人,明天别人就能绕道堵你。这样一搞,加拿大的电动车产业安静不少,连带着纯电动汽车的注册量直接暴跌。暴跌39.2%是什么概念?就像你家碗少了一半饭菜,能不着急吗?
很明显,这政策出来时想着的是先把本地车企护住,别让中国电动车冲进来一通乱杀。但事实是,“你堵人家门,自己屋里冷清。”物理上挡住了中国品牌,心理上却挡不住本地人的需求。人家想买电动车,想便宜点的,偏偏自家造不起价,有钱的倒是照买不误,普通人只能望价兴叹。
欧洲早早弄过类似招,关税没加拿大那么厉害。但最后也明白一个道理——谁真撑得住市场?还不是老百姓的钱袋。加拿大跑在前面加关税,现在却发现,自己的电动车销量和新能源计划都跟不上节奏,“2026年新能源车占20%”的目标都只能打脸收回,再不承认现实就是给自己添堵。
你说为什么?民意调查出来了——62%的人支持或部分支持取消关税,照理说本地保护主义挺盛,但实际生活并不总按号称来的。便宜、实用的东西是大众心里的秤砣,就像有人问你要吃贵的本地菜还是便宜味美的外地菜,嘴上本地情怀,真掏钱的时候就有了新答案。
但这事又不是单一的消费问题,背后还有一摊农民的账。油菜籽什么的,出口占大头,结果中国给这些东西整了75.8%的关税,等于说你这边电动车卡我路,我那边油菜子让你堵死。人家农业市场吃亏,直接给本地经济捅了个窟窿。油菜籽产业20.6万个岗位,316亿美元的贡献,谁敢不重视?
这时候,有点像是“两头堵,两头哭,人家也想通了。”做生意本来就是你来我往,死磕到底自己也疼。于是总理马克・卡尼跑出来拿了3.7亿加元出来补贴农民,意思是政府知道问题,但就靠砸钱真能救得了长期的经济关系吗?补贴只是临时药,根子没动起来。
看清楚的话,用关税保护子行业,这事儿早已不新鲜。美国、欧洲啥的都玩过。而今加拿大人也不得不承认,单靠封杀外来电动车,并不能产生什么好事。时间一长,老百姓不买账,本地企业不争气,农业市场又被死死卡住,最先扛不住的不是中国,是本国农民和工人。
其实这里边还有一个值得细思的事,“不公平竞争”到底是谁说了算?大家说中国电动车政府给补贴,价格有优势,那你本地企业真就没拿政府钱?加拿大补助产业也是明着来的,小的是贴农民,大的是搞新能源建设,哪个国家不是如此?世界市场就是比谁能把好东西做得便宜买得多。你关税高到100%,本地车却不争气,老百姓的买车计划只能无限拖延。
所以我觉得问题关键是,老百姓要什么,政策要怎么落地,企业敢不敢拼本事。你不让中国车进来,但你家就没有更便宜更好的吗?你说保护农业,结果农民的出口又被卡得死死的。弄到最后,关税这手牌打得大声,实际就是“自闭”一把,谁都难受。
正在这时,加拿大民意的转向就特别有意思。之前还说要保护自己,现在却希望打开窗户让风进来。62%的人想撤关税,不是因为他们变得不爱国了,而是想实在点过日子,便宜的东西买得起,工作有保障,油菜籽不被关死。想想你家如果卖啥都没人买,自己还不能买好的东西,谁不着急?
这种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经济全球化已经深入太久了,哪个国家都不能单靠闭门造车。你守死了汽车产业,却把农民搞哭。到头来你还不是要通过贸易互通解决问题。这场关税之争,不只是汽车,更是大时代的缩影。
加拿大到底“想明白”了吗?或许从官员到老百姓都正在权衡。要便宜的高质量商品,要产业的出口畅通,要工作岗位稳定。这三样是绕不开的现实追求。如果你老穿保护主义的外衣,等到自家日子扛不住,还不是得脱下来见人。
其实相关的“关税保护”在很多国家都面临类似尴尬。人都以为弄个高壁垒就能安枕无忧,结果市场是活的,技术升级跑得太快,一旦击穿壁垒,产业本身反而更虚弱。况且这关税本来就是过渡性手段,不是长久之计——明着说为本地企业争取时间,暗里却增加了消费者成本,打击了市场活力。
现实下,消费者早就明白一件事,“价格、品质、选择权”才是硬道理。而农民,企业家,公务员每个人都和这个链条绑在一起。关税封得住短时利益,封不住长远经济。你想刺激电动车市场就要接受竞争的洗礼,你想“农业出口不受阻”就得给别人留出路。贸易这东西不是零和游戏,是你我他都互惠的漫长博弈。
这时候看到加拿大方面放开电动车门槛,其实是一种顺势而为。不能说是认怂,更像是识时务。关税一旦降下来,中国电动车就有机会以更低价格、更高技术杀进来,加拿大消费者的选择不再单一,本地企业有压力,自然也得加把劲研发,不然被市场淘汰的不只是中国品牌,自己也不保。
农业出口问题也是如此。你给中国让路,油菜籽关税就有谈判空间。双方不再死磕,彼此让利,说不定产业活力还能跳一跳,农民日子好过些。看看这波民调,实际上是加拿大人自己想明白了,不能把自己锁死在关税里。
所以,到最后,这事的意义不仅是汽车换关税,也不仅是农产品换市场,更是一次经济理念的转身。保护主义固然能救一时,却救不了一世。每次全球经济环境一波动,关税就是最重的帽子,也是最虚的防线,真正能决定产业生死的,应该还是产品力和市场开放度。
加拿大这趟折腾下来,如果顺势把关税砍掉,不光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还能用更合理方式让本地企业和农民都能找回竞争力。你看着关税很厉害,实际上越拖越不划算,还不如靠规则和市场优胜劣汰,高效者赢,落后者想办法追赶。
世界就是这样,你以为堵住门就是解决问题,结果外边早就转了圈,最后还得开门迎客。加拿大赶上了电动车市场的大风口,自己要是还钻牛角尖,只会让好牌变烂牌。反过来,放下关税,和中国、世界一起做生意,有压力也就有动力,有选择也就有希望。消费者、企业、农民,最终谁都能多点收获,少点内耗。
所以从头到尾思考这事,不禁再问——你守住自己的圈子容易,开门迎客更难。可是,难的事情才有未来。不难的保护主义,只是给自己多几年安逸,未来迟早会被现实敲醒。加拿大要是真决定从电动车关税体系抽身,哪一方会赢?恐怕不仅是两国企业,而是让全世界明白一件事:真拼实力和开放,才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主角。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