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这一波操作,真是让人看得心头一紧:一个“小小的芯片”,居然能让全球汽车产业摊上一场“大地震”。自从荷兰强行接管中方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这场“豪夺式”的干预操作不仅引发了中方的反制,更是直接掀起了一场波及全球的供应链风暴。这一招棋,可以说把自己和欧洲车企一同推向了危险边缘。
都说起风了谁都跑不了,荷兰掀起的芯片危机风暴,如今让全球汽车制造商集体陷入了“芯”荒。安世半导体的那些“小型号二极管”,之前在全球市场可谓叱咤风云,占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欧洲的大众、宝马、奔驰这些一线车企早就离不开它,但荷兰却选择刀斧砍经营,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强制接管,还冻结资产、罢免中国CEO,果然老掉牙的那套冷战式操作又登场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中方当然不惯着,出口管制应声而起。欧洲车企顿时像断了“粮草”的大军,日本本田在墨西哥的工厂直接停产,大众、奔驰减产也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噩梦。眼下,德国的汽车产业正眼见着大批工作岗位岌岌可危。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协会的估算,如果芯片断供持续三个月,损失恐怕超过200亿欧元。这么大的数字听着吓人,可德国经济部长居然还有闲心给荷兰的“强抢行为”背书,说什么“非常明智”。说真的,这种掩耳盗铃的姿态显得尤为滑稽:你们拿着显微镜盯着别人家的产业战略,但偏偏不愿面对砸了自己饭碗的事实。
接下来看荷兰的态度吧,他们干了这事居然还端着,说什么“必要之举”“唯一选项”。这套说辞乍一听显得很无奈,但仔细分析根本站不住脚。根据国际商业法,那么子公司的知识产权归母公司所有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你怎么突然翻旧账?说白了,荷兰的接管方式和它所谓的理由,只能用“自欺欺人”来形容。更有意思的是,自从美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穿透性规则”后,荷兰下一秒就开始了强抢操作,时间点卡得如此精准,是巧合还是拍马赶风?
关键点是,荷兰真如官员所说的“别无选择”吗?其实他们选项多得很,可以通过技术保护、商业谈判等方式解决问题,但他们偏偏挑了最刺眼、最对抗的一招。如同“借刀杀人”,更像是为别人站队的棋子。荷兰这一口硬气,不是因为理直气壮,而是为了在大国博弈里避开被踢出去的心虚。
而对于欧洲车企来说,显然明白怎么回事,那接下来怎么办?企业和各国政府的出路只有一个:和中国坐下来谈。别忘了,前阶段荷兰经济大臣都试过主动沟通,只不过诚意不足,以至于双方还停在僵局阶段。谈判难当然有政治问题,但也更是一种底线较量——所谓的“解决方案”如果不纠正错误,只是端出空壳,又有哪个国家会买账?
现在的供应链问题,已经不止是芯片短缺,更是在拷问全球工业的领导力与合作关系。德国成日念叨“战略跟随”,荷兰喊叫“国家利益”,但全球经济是彼此嵌套的体系,你能打断一个环节,难道真以为能全身而退吗?汽车为德国贡献了5%的GDP,而全产业链更占到20%。又是谁在拿自己的命来赌无意义的政治赌局?未来的两个月,将决定全球汽车行业是否能缓过劲来,但又有谁会为自己错误的选择付出应有的代价?
这场博弈背后,我们不禁想问:芯片短缺这么扎心,产业风险已经一目了然,蛮横的政治操作到底是利益优先还是愚昧至上?全球供应链的现状真就该被某些国家的单边主义绑架?希望他们懂得这个道理:跟你斗的,不仅是对手,更是对自己掌控不了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