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看新闻或者刷短视频,看到欧洲那些古色古香的城市,比如巴黎、伦敦、哥本哈根,总觉得画面特别有味道。
可最近,不知道大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没有?
在这些城市的街头,跑来跑去的那些崭新的、安安静静的公交大巴,车头上的标志看着越来越眼熟了。
凑近一瞧,比亚迪、宇通……嘿,这不都是咱们中国的牌子嘛。
很多人可能心里会犯嘀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印象里,汽车这块,不一直是德国、美国、日本的天下吗?
怎么咱们的公交车,不声不响地就开到了人家的地盘上,而且看起来还混得相当不错?
这事儿还真不是一两天促成的,背后是一段挺带劲儿的逆袭故事,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
要把这事儿说清楚,得先把时间往前倒个十年八年。
那时候,你要是跟人说中国汽车要去欧美市场闯荡,得到的反应多半是摇头和不看好。
这也不能全怪人家有偏见,咱们得说句公道话,那会儿咱们的汽车工业,尤其是在整车制造上,确实跟人家有不小的差距。
最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技术,很多都得靠进口,咱们更像是一个“组装厂”,把买来的零件拼在一起,造个车壳子。
这样造出来的车,小毛病难免多一些,质量稳定性也不够。
这种状况反映到国际市场上,就是实实在在的冷板凳。
比如在堪称全球汽车界“奥运会”的德国汉诺威车展上,奔驰、沃尔沃这些欧洲本土豪强都在最显眼、最气派的主展厅里,而咱们的中国车企,有时候只能被安排到光线不太好的地下室或者偏僻的角落里。
还有更直接的,据说在丹麦的一次公交车采购招标会上,咱们宇通客车精心准备的厚厚一沓投标方案,被对方负责人看都没怎么看,就直接扔进了垃圾桶。
这种不加掩饰的轻视,对谁来说都挺憋屈的。
在美国加州,比亚迪最早推广纯电动大巴的时候,也因为车辆早期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被当地媒体揪住不放,甚至引来了当地民众举着牌子抗议,高喊“中国车滚出去”。
这些事,听着刺耳,但都是曾经发生过的真事。
被人看不起,滋味肯定不好受。
但光抱怨没用,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争气,把技术搞上去。
也正是在这个被“卡脖子”的过程中,中国车企,尤其是客车企业,找到了一条意想不到的赛道,那就是新能源,特别是纯电动大-巴。
而且,他们在这条路上,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路线选择,这个选择,直接决定了今天的格局。
当时,国际上搞电动车,主流都看好“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能让车跑得更远,特斯拉就是靠这个起家的。
但是三元锂电池有两个绕不开的坎:一是成本高,因为它要用钴这种稀有又昂贵的金属;二是安全性问题,它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极端情况下,比如碰撞或者过热,有起火的风险。
对于一辆每天要拉着上百名乘客、高强度运行的公交车来说,安全绝对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就在这个时候,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把宝押在了另一条技术路线上——“磷酸铁锂电池”。
这东西在当时并不被欧美主流厂商看好,觉得它能量密度偏低,有点“笨重”。
但它的优点,简直就是为了公共交通量身定做的。
首先就是安全,它的内部结构非常稳定,你用针去刺穿它,它都不会起火爆炸,这就从根源上大大降低了公交车的运营风险。
其次是成本低,因为它不含钴,原材料便宜得多,一辆车的电池成本就能省下一大笔钱,这对于靠政府财政补贴运营的公交公司来说,诱惑力太大了。
最后就是特别耐用,充放电循环寿命超长,而且不怕冷也不怕热。
咱们的磷酸铁锂电池,在零下三十度的北欧冬天能照常工作,在沙特阿拉伯五十多度的沙漠高温里,空调照开,车照跑。
相比之下,一些三元锂电池在低温下续航里程会大打折扣。
当咱们把这个既安全、又便宜、还皮实耐用的“大杀器”拿出来的时候,欧美那些老牌车企一下就有点懵了。
他们还在为三元锂电池的高成本和安全问题头疼时,我们已经提供了一套更适合公交系统的成熟解决方案。
这时候,竞争的天平就开始倾斜了。
当然,光有好的产品还不够,你得让那些曾经瞧不上你的客户,心甘情愿地掏钱买单。
咱们中国企业的打法,可以说既聪明又实在。
还说那个把标书扔进垃圾桶的丹麦,宇通客车没跟他们置气,而是直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我免费提供几台车,你们拿去试用一年,不花一分钱。
好不好用,你们自己说了算。
丹麦人一想,这没啥损失,就同意了。
结果一年跑下来,这几台中国大巴几乎零故障,出勤率非常高。
事实摆在眼前,再高傲的头也得低下来,后续的订单就顺理成章地来了。
比亚迪在美国的策略更是经典。
面对高额的关税和当地“抢饭碗”的舆论压力,比亚迪没有选择硬抗,而是直接跑去加州的兰开斯特市投资建了一座大工厂,雇佣了大批美国当地的工人,在美国的土地上生产大巴。
这样一来,关税问题解决了,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和税收,一下子从“外来者”变成了“自己人”。
为了表彰比亚迪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兰开斯特市甚至把比亚迪工厂门口的一条大街,正式命名为“比亚迪路”。
这种深度融入当地市场的智慧,是单纯的低价竞争完全无法比拟的。
更绝的是,咱们的出口,不是简单地把车卖出去就完事了,而是提供一整套的“定制服务”。
卖到沙特的大巴,考虑到当地酷热的气候,空调系统都是经过特殊加强的,制冷效果特别好。
卖到埃及,考虑到当地维修技术和配件供应可能不那么方便,会特意在设计上保留一些方便当地技工维修的结构。
在波兰,宇通甚至还配备了流动的售后服务车队,哪里有需要就开到哪里去。
这种把服务做到极致,想客户所未想的态度,彻底改变了很多人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
所以你看,今天欧洲街头、美国校园里跑的中国电动大巴越来越多,真不是偶然。
这不是靠着便宜去倾销,而是靠着在核心技术上的另辟蹊径,靠着在市场策略上的灵活智慧,也靠着在服务上的将心比心,一步一个脚印,硬生生从别人手里把市场抢过来的。
从当年被赶进展会地下室,到今天订单接到手软,路上跑的中国大巴,就是对这段卧薪尝胆历史最好的证明。
这事儿,就这么简单,也这么不简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