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汽总工程师谈苏联援助给中国的汽车厂:全是美国30年代落后技术

二汽总工程师谈苏联援助给中国的汽车厂:全是美国30年代落后技术-有驾

你信不信?中国第一辆自主品牌卡车,居然是照着美国30年代的“老爷车”图纸造出来的。更劲爆的是,这份技术,居然是咱“铁哥们”苏联转手送给咱的礼物。想象一下,咱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在用30年前老外淘汰下来的玩意儿造车,这难道不是工业史上的“二手传奇”?可问题来了:靠着这种古董货,中国汽车工业是怎么一点点熬出来的?苏联的“失效版”恩情,到底坑了中国,还是反倒推动了后来进步?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30年前的美式汽车,如何搅动了中国工业的一池春水。

一提起中国造车,不少人立马竖起大拇指,觉得今天满大街“国产车”,都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结果。但要问中国汽车是谁教的第一课?有人拍胸脯认定是苏联。可是,细心点的总工程师陈祖涛一点不客气地指出:“全是美国30年代的玩意儿!”这一句话,直接把国产车历史撕开一道口子。难道当年苏联是“国际老铁”,还是“过期甩卖”?中国人造车的起点,是被忽悠,还是被成全?光凭一两句话,这事真说不明白,接下来我们慢慢扒。

二汽总工程师谈苏联援助给中国的汽车厂:全是美国30年代落后技术-有驾

先说那会儿的背景。1950年代中国,家底薄得风一吹就透,别说造车,连造个螺丝都得琢磨半天。那时流行一句顺口溜,“只要能开动,就都是稀罕玩意。”当时和苏联是兄弟,苏联也确实捧场。1953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苏联捧着设备、技术、图纸,大包小包“快递”中国。三年后,解放牌卡车下线,全国各地敲锣打鼓,觉得中国“工业腾飞”就此开始。可偏偏陈祖涛一脸不以为然,他发现,那些技术前前后后照搬自苏联技术,苏联那套又是美国30年代技术翻修改版。苏联人其实也意兴阑珊,自己国家汽车厂很多还在翻版美国老货,一环扣一环,全是“传家宝”。老百姓倒是没想那么多,只要能看到中国拉货、运粮,自家亲戚能进工厂当学徒,已经乐开了花。

二汽总工程师谈苏联援助给中国的汽车厂:全是美国30年代落后技术-有驾

表面上瞧着,热火朝天的大干快上,把“解放”卡车推上了大雅之堂,全国一片欣欣向荣。但陈祖涛必须说真话——这些技术,是真的“老到掉牙”。那年头美国已经轰轰烈烈搞自动化装配线,苏联“白送”的还得靠工人手动调机器、掰零件。卡车发动机死沉死沉,动力一般,油耗惊人,司机一趟下来腰椎都得小半个月缓不过劲。生产线机械化程度低,工人简直是在钢铁森林里耕地。再加上所有的零部件标准,都是早就被西方淘汰的尺寸,出了点故障就得“对着图纸打算盘”。有人说,起码能造起来,比没有强多了。但反对的声音也早有了:“这水平,跟国际比还差得远,下趟坡子怎么走?”这种热情和隐忧,像锅底火苗在头顶一层一层升起。

就在大家习惯了“拿来主义”,对苏联技术将信将疑时,历史迎来了大反转。陈祖涛带着中国工程师们硬是“死磕”到底,发现了一个大秘密——苏联给的图纸大多其实来自美国品牌福特、International Harvester的老卡车型号,苏联自己生产的“高尔基”GAZ卡车和“解放”卡车,零部件竟然能混用。分明是流水线式“美式基因”传播,但包装上贴了“苏联牌”,回头又卖给了中国。工程师们一下子找准了“短板根源”,也彻底断了还指望苏联送“高科技”的念头。从此二汽(东风汽车)彻底转型,团队从最原始的基础做起,“边造边学”,终于摸索出了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改良技术。此后那些被嘲笑“30年代技术”的老底子,反倒练出了中国汽车人的肌肉,也培养出一大批技术骨干。中国汽车工业从此有了自己的“驾照”。

二汽总工程师谈苏联援助给中国的汽车厂:全是美国30年代落后技术-有驾

可别以为事态就此平息。70年代,虽然可以小规模进步,但中国本土汽车依然甩不开“技术偏低、生产力不足”的标签。各地工厂常常出现“造得多,坏得快”的尴尬局面。进口新设备又贵又稀缺,国内技术储备还难以形成突破。更麻烦的是,市场刚刚打开,人们对汽车越来越挑剔,可量产车型往往毛病不少。二汽要扩大生产面临巨大成本难题,技术路线出现分歧:有人主张继续猛造“老解放”,有人则坚持自主研发尝试新方案,内部争议一度白热化——是守着落后技术求稳,还是赌博似的改良创新?中国汽车工程师一边掰手指算账,一边还得窝里“下棋”。只靠买来图纸造车,结果永远“画地为牢”,就连产能提升也一波三折。

二汽总工程师谈苏联援助给中国的汽车厂:全是美国30年代落后技术-有驾

你说,苏联这番援助,是“雪中送炭”还是“雪上加霜”?乍一看,“兄弟”帮忙,好像是半拉手就能扶你过了河。可回头想想,人家送过来的都是淘汰甩货,图便宜贪省事,咱倒是真的成了试验田。中国工程师被迫开“逆风局”,才锤炼出独立造车的本事。要是都像当年那样无脑跟风,今天估计还是世界工业“学徒工”。那些把苏联援助神话当成“救世主”的人,难道没想过,正是自己动脑筋“揭短”,中国才有了突破?“全是美国30年代的技术”这句话,听起来讽刺,其实也算是“毒鸡汤”——喝下去苦,熬出来却硬气。感谢兄弟帮的是底子,真正能翻身的,还得靠自己。

我们常说“起跑线不是终点”,可要是赛事组委会一开始就分发“过期装备”,你还愿意比下去吗?有观点说,正是因为吃过落后技术的亏,中国人才能发奋图强、后来居上;但也有人抨击,苏联的“友情”实则坑了中国好几年,让发展白白多走弯路。你觉得,要是当时中国不假手于人、靠自力更生,会不会更快突破造车瓶颈?还是说,没有那段“老爷车”岁月,大国工业传承就无处落脚?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心里的“中国造车第一课”,你到底服不服苏联那套“淘汰技术”?到底该不该感谢这种“另类恩情”?

二汽总工程师谈苏联援助给中国的汽车厂:全是美国30年代落后技术-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