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还是巧合?国产汽车的"致敬"之路能走多远
小米YU7发布当天,法拉利中国发了一条意味深长的微博:"定制之美,源自色彩之缘"。配图是一辆绿色Purosangue,颜色和小米YU7的"御风绿"几乎一模一样。更巧的是,两辆车的外观轮廓、线条比例,怎么看都有几分"神似"。这不禁让人想起小米SU7上市时,被网友调侃为"保时米"的往事。
雷军说YU7寓意"陆地战车,御风而行",可这阵风里怎么总飘着别人的香水味?从SU7到YU7,小米汽车的设计语言始终在"像与不像"之间走钢丝——远看气势汹汹,近看细节全改。法律上或许能规避风险,但消费者心里那杆秤,真的能靠技术参数糊弄过去吗?
看看吉利高管杨学良的转发,看看车评人陈震的调侃,圈内人早就心照不宣。这种"轮廓抄袭"早就是行业潜规则:众泰抄过保时捷,陆风抄过路虎,双环抄过宝马。当年众泰SR9换上保时捷车标就能以假乱真,4S店甚至贴心提供"换标服务"。如今玩法升级了——不抄整车抄神韵,不动钣金改灯组,就像把《红楼梦》改写成功夫小说,版权局想管都找不到抓手。
但消费者真的傻吗?某新势力品牌CEO私下说过:"中国用户前三年看外观,后三年看质量。"这话听着刺耳,却揭穿了某些车企的生存逻辑:先用"高仿设计"打开市场,再用"性价比"留住客户。可当比亚迪能把仰望U8卖到百万级,当蔚来ET7敢和宝马7系正面刚,还在玩"像素级致敬"的把戏,不觉得寒碜吗?
法拉利那条微博或许只是常规营销,但刺痛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集体自尊。我们能把火箭送上月球,能造出全球50%的新能源车,却在设计语言上始终缺乏原创勇气。当年手机圈"华米OV"能摆脱苹果阴影,靠的是华为的影像突破、小米的生态链革命。如今汽车行业卷配置、卷算力、卷续航,唯独在设计领域,太多人还在走捷径。
有人说保时捷也抄过大众甲壳虫,特斯拉Cybertruck像极了1982年《银翼杀手》的概念车。可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简单的"像",而是像苹果颠覆诺基亚那样,重新定义什么是"不像"。李书福敢把吉利轿车造成"宇宙飞船",何小鹏坚持给G9装上"机器人前脸",这种冒险精神才是产业升级的脊梁。
小米YU7的835公里续航、3.23秒破百、1.1米光带,这些数据足够亮眼。但当我们谈论"中国智造"时,期待的从来不是参数表上的数字游戏,而是能让欧洲老牌车企连夜开会的设计革命。毕竟,买法拉利的人从不会问"这车像谁",这个道理,雷军们应该比谁都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