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车企单季度利润能暴跌近三成,股价应声下跌,老板却依然面不改色地往研发里每天砸进去1.7个亿? 这可不是赌气,是比亚迪正在用一场豪赌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规则。
当国内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时,它的海外订单却像滚雪球一样涌来,上半年63万辆的出口量直接超过去年全年,在欧洲甚至把特斯拉挤下了销冠宝座。
这种“国内失守,海外猛攻”的撕裂感,背后藏着一盘从技术、品牌到全球布局的险棋。
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看起来就像一杯混合了冰与火的鸡尾酒。 销量214.6万辆,营收3712.81亿元,双双增长,归母净利润155.1亿元的增速却只有13.8%,二季度利润同比下滑29.87%。
资本市场立刻用脚投票,财报发布后首个交易日A股和H股分别下跌3.82%和5.24%。
有人开始嘀咕:是不是比亚迪在国内卷不动了? 翻看数据会发现,同一时期,它的海外业务毛利率高达19.82%,比国内足足高出近3个百分点。 这分明是主动把重心甩向了更赚钱的战场。
国内市场的确压力山大。 7月和8月,比亚迪销量增速骤降至0.56%和0.15%,插电混动车型销量甚至连续5个月下滑。 年初喊出的550万辆年销量目标,截至8月完成率才52%,业内传闻目标已悄悄下调至462万辆。
今年推出的多款新车,从海豹系列到腾势Z9,销售表现都不及预期。 董事长王传福甚至跑去小米汽车参观学习,回来就砍掉了宋L GT的上市计划,推迟腾势N8L的发布。
用他的话说,“高端化是比亚迪下一场必须打的硬仗”这场仗,在国内打得格外吃力。
海外战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2025年前8个月,比亚迪海外狂销63万辆,同比增速138%,比去年全年还多。
在欧洲,8月份欧盟新车注册量飙升201%,市场份额冲到1.3%,连续两个月压过特斯拉。
西班牙市场单月销量破万,市占率9.7%;意大利市场占有率突破10%,宋PLUS DM-i成了街头爆款。 就连汽车工业腹地德国,比亚迪5月销量同比暴涨824%。
这些数字不是凭空来的:早期进入欧洲时,比亚迪在英法德意西五大市场月销只有几百台,甚至个位数。 团队硬是靠磨破嘴皮跑银行、搞试驾扭转局面,英国经销商从个位数扩展到几十家,法国用户试驾后从质疑转向主动在社交媒体点赞。
全球化不是简单把车运出去。 比亚迪的滚装船队“开拓者1号”“常州号”已经启航,未来8艘船队建成后年运力超百万辆。
泰国罗勇工厂投产辐射东盟,乌兹别克斯坦基地瞄准中亚东欧,巴西和匈牙利工厂也进入投产倒计时。 在泰国,比亚迪纯电市场份额冲到35%,打破日系品牌垄断;巴西总统卢拉甚至选择唐作为官方座驾,帮品牌站稳高端形象。
针对不同市场,产品策略精准得像手术刀:在澳洲推SHARK皮卡对标日系,在日本降价50万-117万日元让海鸥成最便宜EV,在欧洲则用腾势N9攻高端市场。
高端品牌矩阵是这盘棋的第二个支点。 仰望、腾势、方程豹三大品牌前8个月累计卖出19.6万辆,占总销量比重从2022年的0.5%拉到6.6%。
仰望U8L鼎世版靠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打百万级市场,腾势N9全系标配易三方平台和激光雷达智驾,方程豹钛3用“越野+科技”抓年轻群体。
东吴证券报告显示,三大品牌内部结构也在变化:腾势占56%担当“压舱石”,方程豹占43%释放增量弹性。
挑战也赤裸裸摆着:高端品牌不能只靠技术参数讲故事,得让用户为情绪价值买单。 比亚迪现在需要解决的,是怎么让消费者觉得开腾士不只是买了一堆配置,而是融入一种身份认同。
技术研发是这场豪赌的底气。 2025年上半年308.8亿元的研发投入,比净利润高出一倍,日均烧钱1.7亿元。
累计超2100亿元的研发资金,堆出了全产业链自研能力:电池、电机、电控、车规级芯片全部自己掌握。
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分ABC三版,从仰望的三激光雷达到方程豹的纯视觉版,把高阶智驾成本压到3000元,连10万以内的海鸥都能装上。
云辇悬架系统通过算法实时调整车身姿态,易四方平台让车辆实现坦克掉头。 这些技术不仅用在高端车上,还通过“技术普惠”下沉到大众车型。
财务安全网则让比亚迪敢这么赌。 截至上半年末,1561亿元的现金储备堪比小型银行,资产负债率还降到71.1%。
3月完成的435亿港元H股配售,吸引来全球顶级资本,直接优化了资本结构。 主业造血能力,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18亿元,同比增长18%。 这意味着即便利润波动,公司仍能持续给战略输血。
比亚迪的这波操作,本质上是在用长期主义对冲短期波动。 当国内同行还在价格战里挣扎时,它已经把战场扩到全球110多个国家,用本土化工厂、自建船队和高端品牌三叉戟,构建一套“技术-产品-市场”的循环体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