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国内的汽车市场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各种新车、新技术层出不穷,让咱们普通老百姓看得是眼花缭乱。
以前大家买车,特别是家庭用车,总觉得合资品牌才靠谱,但现在情况似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现象就是,一台尺寸不小、能坐七个人、号称综合续航能达到一千公里的混合动力SUV,最后办齐了价格居然能落在十一二万的区间。
这事儿听起来,总让人心里犯嘀咕:这么便宜,靠得住吗?
是厂家在赔本赚吆喝,还是这车有什么咱们不知道的“坑”?
今天,咱们就拿最近讨论度挺高的捷途山海L7这款车作为一个例子,好好剖析一下,看看如今的国产车,到底是怎么做到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吃得少,还要马儿卖得便宜”的。
首先,很多人对一款车的第一印象,都来自于它的外观。
过去我们总说国产车设计上差点意思,要么就是模仿痕迹太重,要么就是设计得过于夸张。
但是现在的新能源车,尤其是像山海L7这样的,在设计上明显有了自己的一套想法。
比如它那个封闭式的前脸,很多人觉得挺有科技感,但它不仅仅是为了好看。
传统燃油车需要一个大大的进气格栅来给发动机散热,而混合动力车在很多时候是靠电机驱动的,发动机并不工作,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大的进气口。
把格栅封起来,可以让空气更顺畅地流过车头,这在物理上叫做降低“风阻系数”。
别小看这个风阻,车在高速上开,大部分能量都用来克服空气阻力了,风阻低一点,能耗就能实实在在地降下来。
所以说,这个设计是功能和美学的结合,说明我们的设计师已经不再是简单地画个壳子,而是开始从车辆的根本性能出发去考虑设计了,这是一种实打实的进步。
拉开车门坐进去,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讶的地方。
很多体验过这台车的车主普遍反映,车内空间非常宽敞,用料也完全不像一台十来万的车。
一个身高一米八的成年男性,在驾驶位调整好坐姿后,腿部依然有相当富裕的空间,这对于一台主打家用的SUV来说至关重要。
更关键的是内饰的用料,手能摸到的地方,大面积都用了软性材料包裹,还有缝线点缀,整体营造出的质感,确实超出了很多人对这个价位的心理预期。
像是座椅通风、加热这种在过去二三十万的合资车上才有的“高级配置”,现在也下放到了这个级别的国产车上。
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从屏幕、皮革材料到各种电子芯片,我们国内都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来,整车的制造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这就像自家开着菜园子,做一桌菜的成本,肯定比什么都得去外面高价买要便宜得多。
所以,这种“高级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中国制造产业链优势的最直接体现。
当然,对于一台混合动力车,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它的“心脏”——那套动力系统到底怎么样。
山海L7用的是奇瑞集团研发的鲲鹏超能混动技术。
这套系统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非常“聪明”。
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特别会统筹安排工作的项目经理。
它手下有两个员工,一个叫“电机”,一个叫“发动机”。
在市区里走走停停,路况拥堵的时候,这位“项目经理”就会让“电机”这个急性子来干活,因为电机启动快、反应灵敏,而且不费油,所以车子开起来又安静又平顺,几乎听不到声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车主反映,这车纯电模式能跑一百多公里,平时上下班代步,完全可以当成一台纯电车来用,大大降低了日常的出行成本。
那什么时候发动机才工作呢?
当你需要上高速,或者需要急加速超车的时候,这位“项目经理”就会下达新的指令。
高速巡航时,它会让“发动机”这个耐力好的员工直接驱动车轮,因为这时候发动机处在最高效、最省油的工作状态。
如果需要超车,它会一声令下,让“电机”和“发动机”两个员工一起上,瞬间爆发出最大的力量,所以即便车上坐满了七个人,再加上一堆行李,爬个大坡、超个车也感觉毫不费力。
根据不少车主的实际反馈,即便是在电池没电的状态下,这台车的油耗也就在百公里五个多升的水平,对于这么大一台SUV来说,这个油耗表现是相当出色的。
这套系统不是简单地把油和电加在一起,而是通过智能的调度,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
说完了技术,我们再回到它作为一台“奶爸车”的本质。
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实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很多家庭主妇或者老人都有晕车的毛病,而这台车在底盘调校上据说下了一番功夫。
它采用了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独立悬架,这种结构本身就有利于提升舒适性。
工程师在调校时,既要过滤掉路面上那些细碎的颠簸,又要保证车辆在过弯或者经过起伏路面时,车身不会像船一样晃来晃去,因为过度晃悠是导致后排乘客晕车的主要原因。
有车主反映,这车在过一些大的坑洼时感觉还是有点颠,这其实很可能就是工程师为了保证第三排乘客的乘坐感受,在极致的柔软和足够的支撑性之间做出的一个权衡。
这种针对真实用车场景的精细化考量,比单纯堆砌硬件更显功力。
在空间布局上,它的第二排座椅可以前后移动,这就为第三排乘客“偷”出了一部分腿部空间。
虽然第三排的空间肯定比不上那些专业的MPV,但对于孩子或者成年人短途应急乘坐来说,是完全足够的。
这种灵活性,恰恰满足了中国大多数“4+2+1”家庭的用车需求。
平时是五座的大空间SUV,偶尔需要带上父母或者孩子的朋友,它又能变身七座车。
再加上像L2级辅助驾驶、360度全景影像这些智能化配置,前者能在跑高速时大大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后者则能让不擅长停车的驾驶员也能轻松入库。
这些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参数,而是真正能解决家庭用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实用工具。
当然,话说回来,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车。
根据一些早期用户的反馈,这台车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新车的内饰气味比较大,需要多通风晾晒;个别车辆的充电口盖存在关闭不严的小毛病;还有就是配置的分布,比如一些很实用的功能可能只在顶配车型上才有。
这些问题也确实反映出,我们的自主品牌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在一些生产工艺、品质控制的细节上,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但这就像一个正在努力学习、飞速进步的学生,虽然偶尔会犯点小错误,但他的整体成绩和展现出的巨大潜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当这样一台集大空间、低能耗、强动力和高智能于一身的家用SUV,以一个极具冲击力的价格摆在消费者面前时,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市场的价格体系,更是我们许多人心中那份“一分价钱一分货”的传统观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