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曝光了Max版本的实拍照,网友拍到YU7 Max版有好几处用上了碳纤维,包括方向盘、外后视镜、内饰线条、车尾扰流板和尾翼、车头大灯(横杠)。
仔细想想,发现车厂从燃油车时代到现在,都很喜欢用碳纤维,但每次都不是大面积用,而总是用在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把一些小物件、小构件做成碳纤维,除了装饰作用外(也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碳纤维的质感)这到底对车辆性能有什么影响?
首先,碳纤维到底能减重多少?碳纤维的主要用途,就是在保持车辆刚度、强度的前提下,减轻车辆的自重。如果一款车把这些配件做成碳纤维:
• 引擎盖,减重7-10公斤
• 车顶盖,减重5-12公斤
• 扰流板+侧裙+尾翼,减重10-17公斤
• 内饰件,减重5-15公斤
对比一下小米YU7 Max版,内饰件就按最大的15公斤计算,加上扰流板和尾翼10公斤,车头大灯就算5公斤。
结论:小米YU7 Max版共减重30公斤。
30公斤是多少?也就比那种大桶的桶装水重一点,或者一个成年男性的三分之一体重。换句话说,如果你选配了碳纤维,想体验碳纤维带来的驾乘感提升,那你的车上就不要放杂物了,平时最好也控制一下自己的体重——只要多长1斤肉,就浪费了一个后视镜的碳纤维。
当然,碳纤维并不只是减重。它的吸能能力是钢材的6-7倍,在极限状态下是可以更好地分散冲击力的,作为汽车内饰,它还能够运用柔性拉伸的特性,来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但是,如果只是用在一些线条、装饰件上,到底能有多吸能,多降噪,还是得打个问号。
碳纤维在专业竞速领域是运用很广泛,甚至是必选的材料技术,所以在消费者中形成了“碳纤维=高端”的固有认知。如果你喜欢碳纤维的质感,选配碳纤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对碳纤维并无需求,而车企却强行为中高端车型塞入碳纤维材料,的确就有种刻意搞噱头的嫌疑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