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高管一句"烂车 鉴定完毕"的粗暴评价,像一块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湖面。
这场看似突然的行业骂战,实则暴露出国产汽车品牌在快速发展期难以避免的认知撕裂。
当自主品牌集体冲击中高端市场时,同行间的评价体系却还停留在菜市场砍价式的低级攻讦。
事件发酵后,舆论场迅速分裂成两个阵营。
有人为高管的"真性情"叫好,认为打破了行业互吹的潜规则;
更多人则痛心于这种街头骂战式的交流,会拉低整个行业的格调。
值得玩味的是,双方争论的焦点都不在车辆本身的技术参数,而集中在"该不该说脏话"的表象争议。
翻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这种同行相轻的剧情并不新鲜。
二十年前自主品牌集体对抗合资车企时,大家尚能同仇敌忾;如今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反超后,反而开始互相拆台。
吉利银河E8作为基于SEA浩瀚架构的新作,其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等配置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却被简单粗暴地贴上"烂车"标签,这种评价方式本身比评价内容更值得警惕。
在慕尼黑车展惊艳全球的背景下,中国车企高管们或许需要补上重要一课:
真正的行业领袖应该像德国车企那样,即便对竞品有再大意见,公开表态时也保持着体面的技术讨论。
当年大众CEO试驾特斯拉后,给出的评价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竞争对手",这种既肯定实力又暗藏较量的表达艺术,才是成熟市场的语言体系。
消费者正在用钱包投票的当下,任何脱离产品力的情绪化攻击都会反噬品牌形象。
数据显示,2023年国产汽车品牌溢价能力首次超越合资品牌,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需要整个行业共同维护。
当奇瑞星途揽月与吉利领克09在30万+市场正面交锋时,较量的应该是激光焊接点数、风阻系数这些硬指标,而不是高管们的口水含金量。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风波折射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期的阵痛。
当我们的产品力已经敢叫板BBA时,部分企业高管的思维还停留在山寨时代的攻击性营销模式。
某新势力品牌创始人就曾坦言:"我们现在最怕的不是技术突破,而是某些同行把高端市场做low了。"这句话或许道出了许多认真造车者的担忧。
值得欣慰的是,年轻消费者对此有着清醒认知。在事件相关微博评论区,获赞最高的留言是:"请用碰撞测试打分代替口水打分"。
这种消费理性的觉醒,正在倒逼企业改变粗放竞争方式。有业内人士透露,事件发酵后,多家车企紧急修订了高管媒体发言规范,这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站在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中国品牌需要的不是互相拉踩的短视,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的智慧。
当德国三巨头可以坐在一起讨论电动化转型时,我们的车企高管或许该想想:
在特斯拉市值超过丰田大众之和的今天,自主品牌真正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
这场看似偶然的骂战,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必须跨越的心理鸿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