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灯亮到很晚,财务总监阿诺·安特利茨又一次戴上了他那副金属边框眼镜,把一沓报表摊在桌上。
数字冰冷,利好和亏损像两道并不太宽的车道,你永远无法预判哪一刻会被强行并线。
窗外汉堡的细雨刚刚停下,会议桌边却没停过数字的“雨声”:803.05亿欧元的营收,12.99亿欧元的营业亏损,219.9万台交付,75亿欧元的额外负担。
冰冷的字节在屏幕上闪烁,利润表里多了个“负”字号,仿佛谁在夜里无声地调换了企业的命运。
如果你是那张报表上的一个数字,会对自己的命运好奇吗?
你是来自南美市场的增长小数点,还是被美国进口关税叠加出来的亏损分母?
你会盼望四季度的一场“翻盘”,还是干脆对着财报页面摊手:“下次再努力吧”?
大公司的兴衰,往往在这些貌不惊人的“零点几”之间悄悄转向,像凌晨公路上一辆拐进岔道的汽车,司机只想回家,顺便把历史也带偏了方向。
大众汽车集团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说得很明白——营收还在涨,交付量也多了一点,但利润表上开始变脸。
这份“成绩单”里,利润不见了,营业亏损12.99亿欧元,净利润亏损10.72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各自倒退了145.9%和168.8%。
至于全年展望,集团已经放低了预期,利润率下调到2-3%,营收也只是“与去年持平”。
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恰恰像是一路走来积攒的“小伤口”突然集体发炎。
电动车业务利润率偏低,美国加征关税,保时捷战略失误和重组支出——每一项都是账本里的“定时炸弹”,平时藏着,到了财报季集体引爆。
作为专业旁观者,这份痛感几乎可以“量化”。
如果你拆开细节会发现,保时捷今年三季度亏损9.66亿欧元,对母公司形成“连坐”。
而在过去,保时捷是大众的“利润奶牛”,只可惜这奶牛今年掉进了电动车转型的“泥潭”。
27亿欧元用于重组支出、裁员、放慢电动化步伐,这场转型的账单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刺眼。
显然,豪车的风光有时候撑不起财报上的一串正号。
大众集团自己也承认,盈利下滑的主因不只是市场不好,更多是结构性挑战。
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降低,美国市场又被关税搅黄一锅,全球供应链的风声鹤唳,外汇和大宗商品的波动无一不考验着这家百年老厂的“抗风险体质”。
市场在变,政策在变,大众却不得不一边追新(电动化、智能化),一边补旧(降成本、优化现金流)。
当然,财报里也不全是坏消息。
西欧、中欧、南美、土耳其、南非等市场依然增长,总交付量同比多了1%。
只不过,这些“小阳春”挡不住全球车市的“倒春寒”。
如果你把这场业绩波动当成汽车路上一场急刹车,方向盘其实早就在过去几个季度里“打滑”了,只是这一次终于带出了轮胎的焦味。
理性来看,大众这波亏损并非行业孤例。
全球主流车企最近几年都在电动化转型中折戟过。
大家都以为新能源是“蓝海”,结果下水才发现里面有不少鲨鱼——政策变脸、成本失控、市场预期反复。
电动车业务初期几乎普遍亏损,少数盈利的玩家也靠补贴或品牌溢价“吊着一口气”。
大众作为“老大哥”,转型包袱最重,步子一大,反而被后浪拍上了岸。
说到这,不得不佩服大众财务官的“诚实”:“如果剔除这些一次性费用,利润率还有5.4%,总体尚可。”这话说得就像医生报告上的“良性肿瘤”——确实不致命,但也绝不健康。
“节约措施”、“协同效应”、“更有效地利用规模优势”,这些都是老派企业应对危机的标准动作,听得多了,不免让人觉得像是医院里“多喝热水”的万能建议。
从行业视角再往深里看,保时捷的拖累格外耐人寻味。
这家一向拿高端溢价的豪华品牌,居然成了净利润表上的“负增长分母”。
战略重组、裁员、放缓电动化、增加燃油和插混车型,这些决策背后,是一次对市场节奏的重新校准。
或许,豪华品牌的自信抵不过现实的“电池焦虑”,曾经的高利润产品线也得学会“及时止损”。
外人看着像“退步”,其实是保命。
当然,作为一名长期追踪企业财报的“数字侦探”,对这种“盈亏剧本”早已见怪不怪。
大企业的财报就像是一部悬疑剧,你以为主角是“增长”,其实反派早在后台买好了票。
高利润率的“好日子”终究轮回,偶尔也得适应一把“亏损”的阴天。
至于美国关税那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今年要多付50亿欧元,这钱砸下去,谁都得牙疼。
你会发现,大众之困,其实是行业的缩影。
全球汽车业的生存法则又变了:一边和关税、补贴、外汇作战,一边和新能源、智能化赛跑;一边要做“规模经济”的老理,一边又要学会“精益求精”的新艺。
一句话,活下去比活得漂亮更重要。
这可能就是当下所有传统车企最真实的写照。
写到这里,不免生出些黑色幽默。
财务官的夜灯还亮着,但利润的“天亮”还远着。
每个季度都像是“财报悬疑季”,观众只盼着主角别再反转,自己家的小票别变成“惊悚片”。
不过,谁又能保证下个季度不会有新的“剧情杀”?
大众的故事还没完,行业的谜底还未揭开。
是继续在亏损的泥潭里挣扎,还是靠“规模+协同”的老药方续命?
或者,下一家倒下的不是大众,而是谁都没想到的“黑马”?
会不会有一天,财报发布会变成“吐槽大会”,财务官们集体自嘲:“利润都是故事,亏损才是现实”?
我不知道答案。
也许,这正是资本市场、产业转型和人性博弈里唯一靠谱的“真相”——不确定性,永远比确定性更有价值。
你觉得大众这次能挺过去吗?
在你的工作与生活里,是否也体会过“增长消失但账单还在”的时刻?
讲真,亏损和增长,都只是数字背后的一场生存游戏。
主角是谁,台词怎么念,下一个轮到谁,没人能剧透。
所以,故事还在路上,灯还没熄。你,准备好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