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字 | 陈飞翔
设 计 | 胡 旭
“For the Drivers”,一切为了驾驶者。
这是莲花汽车,也就是路特斯(Lotus)的品牌核心理念,但如今的莲花汽车,在完成更名之后,带着全新的面貌却完全没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很显然,莲花汽车已经逐渐迷失在了中国汽车市场这场名为“价格”的竞争之中,丢失的本心正在让莲花汽车更加的举步维艰。
但是这个市场从来不缺少新面孔,经历过新势力品牌的井喷期的都应该知道,是莲花也好、路特斯也好,想要长久的生存下去,依靠的依旧是硬实力。
在电动化浪潮下,超跑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随着电池技术和电驱系统的成熟,性能已不再是传统豪华品牌的专属优势,这使以"极致驾控"为卖点的莲花汽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重重挑战 来时路不轻松
回望莲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可谓步步荆棘。
自2000年代初想要进入中国市场起,这个英国跑车品牌就因"莲花"商标被国内零部件企业率先注册,被迫以"路特斯"之名征战中国汽车市场。
路特斯的名号终究没有那么响亮,而伴随着2018年吉利控股集团在完成对莲花品牌的收购后,也开始着手帮助路特斯解决商标问题,不过商标争夺之路依旧艰难,不过还好一切的争取也都是有效果的。
2025年初,在经过超过20年的漫长的商标博弈,在英国与中国双方法务团队的不懈努力之下,莲花汽车与吉利集团终于取得了“莲花”注册商标,品牌也得以重获"莲花跑车"之名。
这场更名恰逢“Vision80”十年复兴计划的下半场,本应成为品牌复兴的转折点,只是重获的新生,面对的是更加残酷的市场环境,也注定了更名之后的坎坷,而其中有许多坎坷不只是商标带来的。
曾几何时,莲花计划这着全面电动化,也就是“Vision80”十年复兴计划,但计划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面对着市场纯电续航不足的争议,莲花汽车于2024年推出“路遥超级混动技术”,将纯电动路线,转向混动路线,以应对市场需求不足。
品牌试图通过混动技术平衡续航矛盾,但也与此前品牌技术研发路线产生了分歧,也就导致着如今莲花汽车仍旧没有一个清楚的技术认知。
曾以轻量化技术享誉业界的莲花汽车,在电动化转型中却难以平衡动力电池的重量与操控性能,导致其传统优势难以延续。
无法完成的“减负,也导致着莲花汽车原有的"极致轻量化"标签正在被电动化浪潮不断冲刷褪色,而试图建立的"电动性能标杆"新标签又因技术妥协难以在消费者心智中扎根。
这种品牌认知的断层,让莲花汽车陷入更深层次的定位危机,也让以“莲花”之名重返市场的路特斯,蓄势待发的势头被硬生生叫停了,而其中品牌营销的乏力随处可见。
起起伏伏 未来路更艰难
与此同时,莲花汽车的高管也正在发生着巨变。
3月12日,莲花汽车宣布人事调整:吉利系老将、原极星科技首席运营官钦培吉执掌莲花中国。
而原莲花科技中国总裁毛京波调任莲花科技CSO(首席销售官),将主要负责全球的产销协同管理,整合和调配全球范围内的营销资源,赋能莲花汽车全球各区域市场。
毛京波于2022年11月加入莲花汽车,在此之前曾主导奔驰在华营销,并成功推动林肯国产化,在莲花汽车任职期间,也曾为拿回“莲花”商标做出诸多贡献,并且在2023年累计交付6970辆创品牌76年历史中最高的年交付记录。
毛京波曾提出"路特斯要做中国市场的保时捷"的战略愿景,初期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中国汽车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这种向好态势并没能持续太久。随着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莲花汽车最终未能实现逆势突围的目标。
面对着这个极度内卷的市场,好景不长似乎成为了常态,急转之下也成为了日常。
深入分析莲花汽车销量持续低迷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毛京波一个人身上。事实上,在她履职初期,品牌销量确实实现了显著提升。
如今的市场困境,更多反映了莲花汽车整体战略方向的偏差,而毛京波则不幸成为了这一战略失误的"替罪羊"。
而根据莲花跑车公布的最新交付数据显示,莲花跑车在2024年全球累计交付新车12065辆,虽然同比增长超过了70%,但是国内销量仅贡献了其中25%的销量(约3000辆)。
进入到2025年,小米SU7 Ultra的横空出世,更是将直接对垒莲花汽车,直面而来的挑战,气势汹汹。同台竞技的紧迫感往往让人喘不上气来,销量增长乏力和市场挤压的事实,也正在不断压迫着莲花汽车的发展,而莲花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以争取更多消费者。
但打脸的是,莲花汽车也曾屡次强调“不参与价格战”,以维护其高端定位。
只是如今迫于生存压力,2025年新推出的两款车型Eletre和Emeya,分别售价为54.8万-101.8万元和52.8万-100.8万元,降价幅度都超过了10万元,而这样的降价销售政策也注定将引起老用户的不满,自己久久维持的高端豪华定位也开始备受质疑。
更何况,在降价的同时,莲花还对车型进行了减配的操作,取消激光雷达、电吸门等豪华车型上的常见配置,这也不怪引起消费者的诸多不满了。
而新推出的这款纯电SUV Eletre还被命名为“夏花”,但因其谐音“下滑”不断引发着消费者的负面联想。"夏花"的命名争议不仅加剧了消费者对品牌信任的流失,更让莲花试图通过更名重塑品牌价值的营销努力功亏一篑。
伴随着“夏花”的退出,不断暴露着莲花发展战略层面的各种缺陷,如今的莲花汽车既想要通过价格下探打破销量僵局,又想要试图维系超豪华定位的品牌溢价能力,而如今是两面都讨不到好处,矛盾的营销手段正在严重伤害这莲花的品牌形象。
结语
降价虽能短期刺激销量,但长期下去一定会继续稀释品牌价值,这样案例早已屡见不鲜了。迈入到2025年的莲花汽车正站在十字路口,是坚守高端定位,还是向市场妥协,但敬畏市场是必须的。
旧秩序的齿轮依旧在锈蚀残喘,莲花汽车正面临亟需战略转型的关键时刻,市场发出的调整信号已愈发清晰。如今的战略与市场脱节已成既定事实,那么如何扭转战局,就要靠新的高管团队的方向把握了。
面对电动化浪潮与市场格局的重塑,莲花汽车唯有在品牌定位、技术路线与用户价值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方能在这场行业变革中重获生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