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SU7的“百公里加速1.98秒”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
有人说,这速度堪比超跑,是国产新能源车的技术突破;也有人质疑,加速太快容易失控,刷到的小米车祸视频里“动不动就死人”,甚至认为“10万出头的电车根本不该有这性能”。
一时间,关于“科技与安全”的争论愈演愈烈。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先看技术面:小米SU7搭载的电机和电池技术确实激进,但官方资料显示,它的安全配置并不含糊。
车身采用高强度钢和铝合金结构,电池包有14层物理防护和车云协同预警系统。
更硬核的是,中保研C-IASI测试中,SU7在乘员保护、行人安全和辅助安全三大项全拿最高评级。
而前几天一则新闻更是让人意外:一辆SU7意外坠崖,车身框架完整,电池未起火,车内人员仅轻伤。
这似乎和“一撞就致命”的传言不太一样。
别让情绪带偏了真相。
1. 加速快≠不安全,但驾驶心态决定生死
小米SU7的加速确实猛,但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人。
就像超跑车主不会天天飙到300码,电车性能强≠必须开得快。
很多事故的根源是“把公路当赛道”,比如关掉防滑系统、猛踩电门炫耀加速,甚至雨天飙车。
反观小米SU7的主动安全配置: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制动、车道偏离预警,这些功能本就是为了降低风险。
但再好的技术也架不住人为作死。
2. 车祸视频背后,警惕“幸存者偏差”
刷到車禍視頻時,不妨多問一句:为什么只有小米的出事视频被疯狂传播?
是它真不安全,还是流量密码在作祟?
要知道,中保研测试里SU7的碰撞成绩比很多百万豪车还强。
而那些“一撞就死人”的案例,往往缺少关键信息:車速多少?
是否系安全带?
有没有违规操作?
比如某品牌電車曾因車主醉駕撞樹起火,但舆论却只盯着“電池起火”骂,这公平吗?
3. 科技与安全从来不是对立面
小米造車的思路很明确:用科技提升安全。
例如一体化压铸車身减少焊接弱点、电池包设计通过针刺实验、甚至車機系統能實時監控電池狀態提前預警故障。
这些创新恰恰是为了让普通人开快时更安全吗,而不是相反。
与其质疑技术,不如呼吁行业加强驾驶培训,让“不顾危险盲目追求极限”的悲剧不要重演。
小米SU7 的加速性能撕开了新能源时代中的一些安全焦虑,也让我们看到:真正危险,从来不是技术跑得太快,而是人的安全意识没有跟上。
如果你也认同“安全驾驶比加速更重要”,请点赞转发!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电动车应该追求极致性能吗?
内容一次不错过地保存到正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