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就找山海图
发布时间:2025-04-19 09:33 | 北京山海图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企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加速出海,这一增长势头背后,是中国车企在技术、成本和供应链上的全面突破。2025年的东南亚街头,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车标开始与丰田、本田并肩而立。当欧美市场对中国电动车筑起贸易壁垒时,马来西亚正成为中国车企突围的新战场。
马来西亚3400万人口、4000亿美元的总GDP,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最低标准线,是东南亚汽车消费中的佼佼者。
当地汽车总保有量高达1800万辆,千人汽车保有量达530辆。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有多部车很正常,成员每人一台,还要分通勤车、出游车......
有钱、有用车习惯、有市场,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4年,马来西亚以70万辆的乘用车销量跃居东南亚第一大市场,也是东南亚唯一拥有本土汽车品牌Proton (宝腾)和Perodua (北鹿大)的国家,这两大品牌占据了60%左右的市场份额。
△马拉西亚本土汽车Proton (左)和Perodua (右)
日系车作为东南亚市场长期以来的“霸主”,目前在马来西亚占据了近三成市场份额,主要品牌包括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三菱等,去年合计销售了近25万辆新车。
其余所有汽车品牌共享剩余10%左右市场份额,就国内品牌来看,奇瑞、比亚迪、吉利表现相对较好。
从这个占比可以看出,现阶段马来西亚整体汽车消费更偏向燃油车,且以经济适用的A00/A0级低端车型为主,新能源渗透率仅7.6%。
不过,随着中国车企的强势入局,这一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2022年起,长城、比亚迪等品牌开始出海马来西亚,仅两年时间内,吉利、长安、北汽、奇瑞、哪吒、广汽等多家车企陆续杀入马来西亚市场,其中不乏在本土建厂的品牌,只是当地人对于中国品牌的认知还需要一个过程。

△吉利汽车在马来西亚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在马来西亚的销量大幅增长。根据马来西亚汽车协会数据,2023年,马来西亚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合计销量为3.8万辆,较2022年上涨69%。其中,纯电动汽车的销量为10159辆,是上年同期的4倍。
计划到2030年,马来西亚将实现电动车在该国汽车总销量中占比15%,204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至38%。
到2025年底前,全进口电动汽车(CBU)免征进口关税和消费税;到2027年底前,本地组装的电动汽车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组装完成的电动汽车免征消费税和销售税。
在基础设施方面,马来西亚计划到2025年建成1万个公共充电设施,其中9000个交流充电桩和1000个直流充电桩。截至2024年11月底,马来西亚全国已有3354个电动车公共充电桩。
面对这样一个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车企采取了多元化的竞争策略,既有技术输出与资本合作,也有产品差异化与渠道创新。
2017年,吉利收购宝腾49.9%股份后,通过技术共享与管理革新,帮助宝腾扭亏为盈。基于吉利博越平台开发的宝腾X70,搭载亿咖通智能网联系统,通过“Hi Proton”语音交互功能迅速打开市场,2019年销量突破15万辆。
此外,吉利与宝腾共建的丹戎马林汽车高科技谷计划2035年实现年产50万辆新能源车,其中一半将出口至东盟及欧美市场,推动马来西亚向区域新能源制造中心转型。
2022年12月,比亚迪正式进入马来西亚,以纯电车型切入市场。
其ATTO 3在马来西亚上市首月订单破万,并在此后几个月内反响强烈,成为了马来西亚电动汽车市场的新宠,比亚迪也位列马来西亚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名。
长城汽车聚焦SUV领域,利用马来西亚消费者对SUV的偏好抢占份额。旗下的新能源车型欧拉好猫刚在吉隆坡上市就迅速获得了当地市场认可,并荣获马来西亚2022年度汽车颁奖盛典“最受期待新车”大奖。
上汽名爵则通过年轻化营销策略,在吉隆坡等城市开设体验店,结合数字营销提升品牌认知度,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超80%。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车企出海,不约而同地强化了品牌、售后等诸多环节,加速在马来西亚布局KD工厂。
例如,比亚迪在泰国工厂投产后,正计划将部分产能辐射至马来西亚;奇瑞与本地企业合作建立KD组装线,2025年1-2月销量达1637辆;哪吒汽车与马来西亚合作伙伴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计划在马来西亚建立其全球第三座海外工厂,预计2025年正式投产。
供应链层面,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工厂2023年8月正式动工,2024年12月设备开始进场,随后仅仅两个月,便完成产线调试并实现首颗电池产品的成功下线,开始投产运营,为本地生产提供配套支持。
此外,还有包括延锋、均胜电子、拓普集团、中鼎股份、华天科技等在内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均已在马来西亚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提供零部件产品和技术支持。
中国新能源车企涌入马来西亚,看似是中国车卖到东南亚的简单故事,但细看产业链,背后藏着多赢局面——从车企到本地巨头,甚至二手车商,都在闷声分蛋糕。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马来西亚既是“第二增长曲线”,更是品牌跳板。比亚迪腾势D9官方指导价33.98万元起,在大马当地的售价约合42.5~50.7万元,相较于国内略高,但比起卖车利润,更重要的是刷存在感。东南亚市场长期被日系车洗脑,中国品牌需要一块试验田来证明电动车不是只有特斯拉。马来西亚本地巨头则借势翻身。代理比亚迪的森那美集团,此前主要卖宝马、劳斯莱斯等豪华燃油车,2022年接手比亚迪后,股价一年暴涨40%;曾被马来西亚人吐槽技术老旧的本土品牌宝腾,靠着吉利的技术反哺,2023年销量逆势增长15%,甚至计划把贴牌生产的电动车卖到印尼和泰国。就连二手商也闻到了商机,马来西亚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车型,叫做RECON(从国外进口的翻新二手车、主要由平行进口贸易商进行销售)。担心中国电动车在马来西亚保值率低?吉隆坡二手车行直接把比亚迪ATTO 3标价砍到约15万人民币,广告词简单粗暴:“新车一半价,代步神器!”
4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正式生效。“对等关税”的出台,将会给中国汽车产业链出海带来新的挑战。
这样一来,可能推高新能源汽车进入东南亚市场的成本,促使车企转向本地化生产以规避贸易壁垒。
而马来西亚凭借其较为开放的贸易政策、成熟的汽车产业链及政府针对电动车产业的税收优惠与投资激励,有望吸引更多外资布局设厂,同时依托地理位置优势抢占东盟市场增量,在区域竞争中占据先机。
中国车企需立足长远,通过本地化生产与产业链整合降低成本,同时深化与东南亚市场的技术合作与标准适配,加强区域供应链布局,投资电池、充电设施等配套产业以掌控关键环节。
通过服务网络、金融方案及售后体系建立长期用户粘性,并利用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自贸枢纽的地理优势,辐射东南亚及全球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