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国内大街上,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红绿灯一亮,脚下刹车一踩,前后左右扫一眼,嘿,一排车里头,挂绿牌的新能源车,不知不觉快占了一半了。
这场景,在国内早就不新鲜了。可把眼光放到国外,你会发现一个特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发达国家,好像还抱着燃油车的大腿不肯松手。这背后到底是咋回事?其实掰开了一看,就是几个不中听的大实话。
人家还在画饼我们都开吃了
很多事儿,就怕犹豫。咱们国家推电车,那真是下了死命令,直接把规矩给你钉死了。国外呢?还在那儿扭扭捏捏地“表态”,琢磨着怎么说才好听。
这份决心,一张小小的绿牌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北京,想摇个蓝牌比登天还难,概率低到只有万分之三。在上海,一块铁皮的价格,能让你直接在小城市买套房的首付了。
但是电车呢?绿牌直接送,还不限行。这哪是优惠啊?这简直就是指着你的鼻子告诉你,哥们儿,该怎么选,心里有点数。消费者又不傻,用脚投票,答案清清楚楚。
你再看欧美,嘴上环保喊得震天响,欧盟那个碳排放罚款,跟挠痒痒没啥区别。美国的补贴政策,一年能变好几回,搞得车企都蒙圈了。日韩就更别提了,还做着混动和氢能源的美梦,连自家油车的蛋糕都不敢动,这电动化能推得动才怪了。
找充电桩比找饭馆还容易
有个朋友前阵子在欧洲自驾,回来就跟我吐槽,说找充电桩那经历,简直是一部血泪史。手机里下了三四个APP,告诉你高速服务区有桩,结果兴冲冲开过去,要么是坏的,要么就得排俩小时队。
这在国外是常态。但在国内呢?用他的话说:“找个充电桩比找个公共厕所都方便!”
这话真没夸张。咱们有国家电网这种“国家队”在背后硬核撑腰,一声令下,全国高速服务区充电桩百分百覆盖。老小区想装个私人桩,电力不够?电网二话不说,直接派人上门给你扩容。这种执行力,全世界你上哪儿找第二个去?
政府带头,市场也跟着疯了起来。现在不光是特斯拉、特来电这些专业选手在铺网络,就连商场、奶茶店都抢着装充电桩,把它当成吸引人流的新宝贝。结果就是,全世界七成的充电桩,都安在了咱们这儿。
价格屠夫只卷自己人
那位朋友还帮他在德国的哥们儿看过车。一款续航差不多的国产电车,国内卖12万,漂洋过海到了德国,价格直接飙到32万,配置还给你砍一刀,连个全景天窗都没有。
他回来就感慨:“国外的电车,那是有钱人的大玩具。咱们的电车,早就成了老百姓过日子的必需品。”
这么离谱的差价,背后就是咱们强大到没朋友的全产业链。从宁德时代的电池,到比亚迪的刀片技术,再到各种电机电控,电车最核心的那几样东西,咱们都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成本压下来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更要命的是,国内这帮车企已经杀红了眼。新势力、老牌车厂、互联网巨头,全都挤在一条道上往死里“卷”。结果就是价格战月月打,新配置天天上。十几万,你就能买到续航五百公里的车;二十万,激光雷达、自动泊车给你配得齐齐整整。
国外车企呢?还在慢悠悠地“挤牙膏”,加个USB接口都敢叫“全新换代”,价格还年年涨。咱们的消费者早就被惯精了,什么“品牌溢价”?不认!就看你续航实不实,价格低不低。这种市场,逼得车企只能把产品做到极致。
结语
当咱们已经把十几万的电车做到五百公里续航,满大街充电桩随便用的时候,欧美市场还在为一辆三四十万的电车“续航够不够”、“充电方不方便”吵个没完。这中间的差距,已经不是努努力就能追上的了。
我们是用铁一样的决心、硬核的产业链,还有咱老百姓用真金白银投出来的票,硬生生把电车这个“未来科技”,变成了今天“闭眼就能买”的日常用品。这样的电车,谁能不爱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