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首日市值跌197亿,新能源车企竞争加速

最近有个朋友,兴冲冲跑去排队买一家网红面包店的“招牌脏脏包”,据说一天就出炉两次,每次限量50个,社交媒体上吹得天花乱坠,说是什么“殿堂级口感”。

他排了两小时,花了快一百块,终于得手。

回来后我问他味道如何,他咂了咂嘴,表情复杂地说:“嗯…就是个巧克力味儿的面包,挺甜的,吃完一手油。”

我说,那你这两小时的时间成本,加上一百块的“面包溢价”,换来的就是一手油和一句“还行”?

他说,主要是为了那个发朋友圈的瞬间,那个“我吃到了你们没吃到的”的满足感。

赛力斯首日市值跌197亿,新能源车企竞争加速-有驾

这笔账,算的是情绪价值,不是金钱账。

这事儿不大,但特别有代表性。

很多时候,我们为一样东西付钱,买的并不仅仅是东西本身,更多的是它身上捆绑的那个“故事”,那个“稀缺性”,那个“你值得拥有”的心理按摩。

这个额外的成本,我管它叫“故事税”或者“预期溢价”。

今天聊这个,是因为看到赛力斯在香港上市,首日就栽了个跟头。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毕竟,在A股市场,赛力斯可是个浓眉大眼的优等生,背后有华为这个金字招牌,问界系列卖得风生水起,几乎是新能源车里“智能化”的代名词。

这么一个自带光环和流量的明星,怎么到了更国际化的港股市场,就被当头一棒呢?

难道香港的投资者不看好华为,不认可问界?

要捋清这事儿,就得先算三笔账。

第一笔账,是“信息差”的账。

你今天才知道的“利好”,市场可能半年前就已经消化完了。

赛力斯和华为的深度绑定,不是秘密,而是路人皆知的“明牌”。

从A股市场的股价走势看,这个“华为赋能”的故事,已经被反复咀嚼、消化、再定价了无数遍。

股价从几块钱涨到近百块,里面包含了多少对问界M7、M9大卖的预期?

包含了多少对华为智驾技术的信仰?

可以说,A股的投资者已经用真金白银,为这个故事支付了极其高昂的“预期溢价”。

这就好比一场演唱会,黄牛手里的票价,在开场前一刻达到顶峰。

因为所有想看的人,都把“我一定要看到”的渴望,转化成了愿意支付的溢价。

而赛力斯在港股上市,就像是演唱会已经开场半小时了,有人在场外兜售一张迟到的门票。

场内的狂欢,场外的人是知道的,但他们更关心的是:现在进去,还能听几首歌?

我付的票价,还值吗?

港股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他们看待赛力斯的视角,和A股的散户有根本不同。

他们不是第一天听到“华为”这个词,他们手里的计算器,敲得比谁都精。

他们会问:当前的市值,是否已经透支了未来三到五年的增长?

问界系列的高增长能持续多久?

面对小米、理想、蔚来等一众强敌的围剿,它的护城河到底有多深?

当这些问题被冷静地摆上桌面,那个在A股市场闪闪发光的“华为光环”,在港股这里,就变成了一项需要被严格评估的资产,而不是一个可以无限引爆情绪的图腾。

所以,上市首日破发,不是港股不认可赛力斯的基本面,而是它不愿意为那个“已经被A股市场充分定价”的故事,再支付一次溢价。

它是在用脚投票,告诉市场:你们在A股付的故事税,我们香港这边不认,我们要按我们的规矩,重新算账。

第二笔账,是“市场结构”的账。

A股和港股,虽然离得很近,但底层的“操作系统”完全不同。

A股更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论坛,话题驱动,情绪共振强烈。

一个热门叙事,比如“华为概念”、“人工智能”,很容易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资金抱团,把少数几个标的推向令人咋舌的高度。

这里面,散户的力量举足轻重,大家更愿意为“梦想”买单。

而港股,更像一个冷冰冰的专业交易市场。

机构投资者是绝对的主导,他们的决策模型里,情怀、故事、梦想这些词的权重很低,估值、现金流、股息率、全球同业对比,这些才是关键词。

赛力斯首日市值跌197亿,新能源车企竞争加速-有驾

这里没有涨跌停板,做空机制完善,任何一丝泡沫都可能被无情戳破。

它是一个全球资金流动的蓄水池,受到美元利率、全球宏观环境的影响远大于A股。

同一个公司,在两个不同的操作系统里运行,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A股投资者看到的是“民族之光,遥遥领先”,愿意给出高估值;港股投资者看到的是一家汽车制造商,然后把它放到全球汽车行业的坐标系里去对比,福特多少倍市盈率,丰田多少倍,特斯拉在经历高增长后又是多少。

这么一横向比较,赛力斯那在A股看来“理所当然”的估值,在港股的交易员眼里,可能就显得“有待商榷”了。

所以,这也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两个市场在用各自的语言和逻辑,给同一个资产定价。

赛力斯首日的下跌,可以看作是两种定价体系的一次猛烈对撞和“校准”。

第三笔账,也是最重要的,是“投资和消费”的账。

这是我经常在琢磨的事。

买一部问界汽车,和买一手赛力斯的股票,是完完全全的两码事。

作为消费者,你买的是产品体验。

问界的智驾好不好用,座椅舒不舒服,音响效果震不震撼,这些是你能切身感受到的。

如果产品好,你花几十万,换来的是安全、舒适和便利,这笔交易是划算的。

你是在用钱换取“效用”。

但作为投资者,你买的是这家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一部分所有权。

你买的不是那块舒服的座椅,而是生产这块座椅以及整部车的体系,在未来能给你创造多少利润。

你是在用今天的钱,去博取一个未来的、不确定的现金回报。

这个过程,充满了复杂的变量:行业竞争、技术迭代、成本控制、管理层能力、宏观经济周期……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让你的投资“货不对板”。

很多人混淆了这两者。

他们觉得:“我开问界的车感觉特牛,所以赛力斯的股票肯定也特牛。” 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跳跃。

一个好的产品,不等于一家好的公司;一家好的公司,更不等于一笔好的投资。

好投资的关键,在于“价格”。

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以40美分的价格,买价值1美元的东西”。

赛力斯在A股接近百元的价格,是不是“40美分”?

这个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但港股市场用第一天的表现,给出了它的初步判断:至少,它认为这个价格不是一个明显的折扣价,甚至可能还贵了点。

拉长时间轴看,历史上无数“明星IPO”首日破发的案例。

Facebook当年上市,也是一路下跌,市场哀鸿遍野,但这并不妨碍它在之后的十年里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股价翻了十几倍。

反过来,也有无数上市首日暴涨几十甚至几百倍的公司,最后归于沉寂,让那些冲进去抬轿的人站了十年岗。

所以,盯着上市第一天的涨跌去判断一家公司的好坏,就跟根据一个人出生第一天的体重去预测他未来能不能上清华北大一样,参考意义不大。

真正值得我们普通人思考的是,当下一个“赛力斯”出现时,我们脑子里应该拉响怎样的警报?

我们能不能分清自己是在“消费一个故事”,还是在“投资一个未来”?

我们愿不愿意为那个激动人心的故事,支付高昂的“故事税”?

对我自己来说,答案很简单。

我宁愿错过一百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也不想为任何一个故事支付我不理解的溢价。

投资这件事,最终比拼的不是谁更懂技术,谁消息更灵通,而是谁更能管住自己的手,谁的纪律性更强。

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保持一份“这事儿跟我没关系”的淡定,可能比任何精准的预测都更重要。

至于赛力斯,它依然是一家在正确道路上奔跑的公司。

但它的股票,跟其他成千上万只股票一样,都只是一个代码,一个在不同市场、被不同人群、用不同逻辑反复博弈的筹码。

想明白这点,就不会为它一天的涨跌而大惊小怪了。

算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