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规出手整治反人类设计,这些坑人操作终于要凉了!

最近,很多开过或者坐过新能源汽车的朋友可能都有过一种奇特的感觉。

当驾驶员松开电门,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油门踏板时,车子会传来一阵明显的拖拽感,速度迅速降下来,有时候甚至能直接刹停。

这种仅靠一个踏板就能控制车辆前进和减速的功能,被车企们包装成了一个时髦的词——“单踏板模式”。

国家新规出手整治反人类设计,这些坑人操作终于要凉了!-有驾

听上去,这似乎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既省了来回换脚的麻烦,又能回收能量给电池充电,显得既智能又环保。

然而,围绕着这项设计的争议和疑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很多人心里都在打鼓:这种颠覆了我们几十年驾驶习惯的设计,真的安全吗?

万一遇到紧急情况,我们的大脑和肌肉还能做出最正确的反应吗?

现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一系列新规定,给了这场争论一个清晰而有力的回答,可以说是给所有驾驶员吃了一颗定心丸。

咱们得先弄明白,这个“单踏板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

它并不是说车里真的只有一个踏板,传统的刹车踏板依然好好地待在原位,随时待命。

它的核心逻辑是,把加速和减速两个功能高度集成在了加速踏板上。

深踩,车辆就加速;稍微松开,车辆就开始减速;完全松开,车辆就会以一个比较大的力度进行制动,这个减速的能量会被回收,也就是所谓的“动能回收”。

在路况良好、车流平稳的城市道路上,驾驶员确实可以减少右脚在油门和刹车之间切换的频率,开起来似乎更轻松。

但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出在这里。

从第一辆汽车诞生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的驾驶员都遵循着一个铁律:右脚负责两个踏板,油门和刹车,但同一时间只能踩一个。

国家新规出手整治反人类设计,这些坑人操作终于要凉了!-有驾

需要加速时踩油门,需要减速或停车时,脚必须从油门上移开,去踩刹车。

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涉及位置移动的动作。

我们的身体,尤其是肌肉,已经对这个流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记忆,这是一种在紧急关头能救命的本能反应。

然而,“单踏板模式”打破了这种本能。

它要求驾驶员用同一个踏板的“深浅”来控制“走”与“停”这两个完全相反的指令。

平时不急不忙地开,这种模式或许还能应付。

可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比如前方路口突然冲出一个外卖小哥,或者前车毫无征兆地一脚急刹。

在那千钧一发的瞬间,我们大脑下达的第一个指令,绝对是源自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快,离开油门,去踩刹车!”可在这个模式下,你的脚还在加速踏板上。

你的第一反应是猛地抬起脚,车辆确实会因为强动能回收而减速,但这个减速的力度是否足够应对眼前的危机,是个巨大的未知数。

当你意识到这个力度不够,需要去踩那个专门的刹-车踏板时,零点几秒的犹豫和迟疑,可能已经决定了事故是否会发生。

更危险的情况是,人在极度恐慌的状态下,肌肉会变得僵硬,思维也会混乱。

本想抬脚减速,结果一紧张,脚下使错了劲,反而更深地踩了下去,那车辆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冲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担忧绝非空穴来风,现实中已经有了太多惨痛的案例。

国家新规出手整治反人类设计,这些坑人操作终于要凉了!-有驾

比如此前社会高度关注的上海某品牌电动车失控事件,车辆在市区高速行驶,连续碰撞,造成严重后果。

还有在北京,一位老人家在停车场本想刹车,却因误操作而加速撞向护栏。

在这些事故的后续分析中,不少专业人士都将矛头指向了这种容易引起驾驶员混淆的踏板逻辑。

冰冷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统计分析,在所有与“踏板误用”相关的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与这种非传统的驾驶模式有关。

而在我们国内,一些新能源车企接到的关于刹车系统的投诉中,有高达三成的用户反映,问题出在对动能回收和单踏板模式的不适应上。

正是基于对公共安全的深切考量,国家这次出手,可以说是精准地打在了问题的七寸上。

新规的核心,并不是要彻底消灭“单踏板模式”这项技术,而是要给它戴上一个“安全紧箍咒”,确保它在安全的轨道上运行。

新规明确指出,从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新车,在车辆每次启动时,必须默认处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驾驶模式。

也就是说,当你松开加速踏板时,车辆应该是像燃油车一样平顺地滑行,而不是猛地减速。

如果你确实喜欢并且习惯了“单踏板”模式,可以,你需要在开车前手动进行设置开启。

并且,一旦你选择了这个模式,车辆的仪表盘上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且持续的提示标识,时刻提醒你:“当前车辆处于强动能回收模式,松开踏板会产生制动效果。”这一改变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将选择权真正交还给了驾驶员,把一个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习惯的、有潜在风险的操作,变成了一个需要主动确认、清醒认知下的选择。

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因不熟悉车况或无意识操作而导致的混淆。

国家新规出手整治反人类设计,这些坑人操作终于要凉了!-有驾

此外,新规还堵上了另一个安全漏洞。

规定要求,当车辆的减速程度,也就是专业上说的“减速度”,超过1.3米/秒²时,无论这个减速是由驾驶员踩刹车产生的,还是由车辆的动能回收系统产生的,刹车灯都必须自动点亮。

1.3米/秒²这个数值,大致相当于我们在日常驾驶中,为了平稳减速而轻轻点一下刹车踏板的力度。

在此之前,很多电动车在依靠动能回收减速时,车速下降得很快,但刹车灯却不亮,这对于后方的车辆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后车司机无法预判前车的动态,极易引发追尾。

新规的这一条,就是把这种“看不见的刹车”变成了全行业统一的、所有驾驶员都能看懂的“视觉信号”,大大提升了道路行驶的整体安全性。

透过这些规定,我们能看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监管理念。

它不仅仅是针对“单踏板”这一个问题,还包括对非全尺寸备胎制动性能提出的更高要求。

过去,很多车配备的小尺寸备胎在紧急制动时,刹车距离会比正常轮胎长不少,现在新规强制要求其制动性能必须达标才能上市。

所有这些细节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重新构建和加固汽车安全的底线。

说到底,科技发展的初衷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是让我们能够更轻松、更自信地去掌控机器。

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不应该以挑战甚至违背人类经过千百年进化而来的本能反应为代价。

那些为了追求所谓的极简设计或科技感,而把车门把手设计成在冬天容易被冻住,或者把常用的空调调节功能藏在层层叠叠的触控菜单里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

真正优秀的汽车产品,应当是把精力用在解决用户的真实痛点上,比如更快的充电速度、更可靠的自动泊车、更实用的储物空间。

当“单踏板模式”所带来的那点“科技感”泡沫逐渐散去,人们会发现,在任何紧急关头,右脚能够毫不犹豫、准确无误地踩下刹车踏板所带来的那份踏实感,才是永远无法被替代的核心需求。

历经百年验证的双踏板布局,正是安全冗余设计的最佳体现,而国家的新规,正是对这一基本安全原则的有力捍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