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乌龙!“二手车新规”炸出车圈多少“准新车”真相?

各位老友,最近车圈这事儿,比新款超跑还惹眼!

听说没?

关于“二手车限售”那消息,传得跟真的一样,说今后新车入手未满半年,想转手都难!

这消息一出,有人暗自窃喜,觉得总算能整治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准新车了,也有人急得直跺脚,说这是阻碍交易自由!

一场乌龙!“二手车新规”炸出车圈多少“准新车”真相?-有驾

事情的反转速度也快,还没等众人争论出个所以然,权威媒体就赶忙出面解释,说之前的说法存在偏差。

这剧情,比我驾战车过险弯还惊险!

但事情就这么算了?远远不够!在这看似平常的风波下,实则暗流涌动!

聊到这,就想起前些时候魏老板公开指责“准新车”的事件。

两事并列,个中滋味瞬间显现。

归根结底,是大家对“准新车”现象心怀不满。

那“准新车”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部分经销商或关系户,利用某些手段将新车变为二手,再以低价出售。

这当中的门道,可复杂着呢。

我给各位细细道来,这里至少有三方从中得利。

一场乌龙!“二手车新规”炸出车圈多少“准新车”真相?-有驾

先说车企,能让账面上的销量数据更好看;再说那些经销商或关系户,能借此机会赚取利润;还有那些难销的车辆,也能借此机会清理库存。

那消费者呢?

自以为占了便宜,实际上可能购入的是“冲量车”,日后的价值、售后等问题,都变得难以预料。

细细琢磨,总感觉哪里不对。

如同兴致勃勃地去饭馆点了一道特价菜,结果发现是别人吃剩的,心里能舒坦吗?

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国内二手车市场中,注册日期不足三个月,行驶里程低于五十公里的车辆,占比超过十分之一!

其中新能源车占据了相当比重!

这比例,着实令人担忧!

更让人惊讶的是,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月,国内新车销售中,超过三成并非个人消费者购买!

这又说明什么?

一场乌龙!“二手车新规”炸出车圈多少“准新车”真相?-有驾

表明有相当多的新车,迅速被转手当二手车处理了!

这种“准新车”乱象,好比潜藏的毒瘤,渐渐蚕食着汽车产业。

它不仅搅乱了市场规则,让消费者权益受损,还影响了价格体系的稳定。

因此,“新车半年内不得转让”的消息一经传出,才会引发众人如此关注。

都期盼着监管部门能出手干预,让市场环境更清明。

诸位,咱们冷静下来,认真想想,这政策真能奏效吗?

说真的,个人认为,效果难料。

这就好比你家屋顶漏雨,你不去修缮屋顶,反而想着拿个盆接水,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准新车”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购买者,而在于供应方。

说穿了,是产能过剩与结构失衡在作祟。

一场乌龙!“二手车新规”炸出车圈多少“准新车”真相?-有驾

眼下车辆产能如此巨大,车企为了完成销售指标,唯有加大生产力度。

然而,生产出的车辆卖不出去该怎么办?

只能另辟蹊径,将新车变为“准新车”,既能美化销售业绩,又能缓解库存压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汽车生产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百分之七十多,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今年二季度,这一数据更是继续下滑!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不少汽车工厂都处于半闲置状态。

然而,工厂的运营成本并不会因此而降低,车企们只能咬牙坚持下去。

高盛的报告也显示,预计明年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将增长数百万辆。

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产量仍在攀升。

一场乌龙!“二手车新规”炸出车圈多少“准新车”真相?-有驾

由此可见,产能过剩才是导致“准新车”乱象的根源。

就好比你家田里种了过多的瓜果,吃不完,也只能烂在地里,或者低价卖给收购商。

若再深究一步,便会发现产能过剩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症结,即“结构性失调”。

早前的行业论坛上,有领导提到,目前燃油车的产能高达数千万辆,而新建的电动车产能也超过了两千万辆。

这意味着,在汽车产业的转型过程中,电动车的发展并未显著减少燃油车的生产规模。

这便造成了大量燃油车产能的闲置,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假如车企在发展电动车的同时,能够痛下决心淘汰燃油车产能,或许就不会将自己逼入如此窘境。

开工率持续走低,结构逐渐失衡,无论是昔日强大的合资品牌,还是如今崭露头角的自主品牌,都深陷于内耗之中。

而“准新车”,恰恰是这种内耗的产物。

试想一下,假如新车销售火爆,又有谁愿意将新车当作二手车来销售呢?

一场乌龙!“二手车新规”炸出车圈多少“准新车”真相?-有驾

由此看来,即使真正实施“禁止半年内转售”的规定,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困境。

若真想寻求出路,或许还需从“去产能”、“高质量发展”着手。

当然,除了产能问题,还有其他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监管缺位”。

“准新车”之所以能够暗箱操作,关键在于它拥有太多的途径来规避监管。

代购、委托拍卖、商业回购等等,都成了“准新车”逃避监管的手段。

想彻底整治“准新车”,首要之务便是实现车辆登记与交易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联网与透明化,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让消费者在购车时,能够查询到完整的车辆溯源信息,杜绝“以次充好”的现象。

此外,建立健全的新车交易信用体系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例如,对于频繁进行车辆交易的企业和经销商,可将其列入行业黑名单,限制其再次进入市场。

这种措施相信能够起到相当的震慑作用。

一场乌龙!“二手车新规”炸出车圈多少“准新车”真相?-有驾

还可鼓励独立的车辆检测机构参与到二手车交易过程中。

目前不少消费者之所以认为“准新车”有利可图,实则是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对车辆的真实状况并不了解。

假如有权威的检测机构介入其中,公开透明地披露车辆信息,相信消费者在了解车辆的实际状况后,也会更加慎重地对待此类购车选择。

总而言之,这场关于“二手车限售”的风波,即便最终被证实为虚惊一场,却也暴露了汽车产业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方面,它再次让大家关注到“准新车”的潜在危害,等于是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准新车”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也随之浮出水面,引发了大家对于产业健康发展的深入思考。

就目前来看,要彻底扭转“准新车”乱象,并非易事。

但考虑到产业的长远发展,相关部门大概也不会听之任之,任由这种乱象继续蔓延。

至于接下来会有何种应对举措,我们不妨静观其变。

此事也让我想起《左传》中的一句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解决汽车行业问题,堵不如疏,要从根本上解决,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各位老友,你们认为呢?

你们是否曾遭遇过“准新车”的陷阱?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经历,让大家一同引以为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