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办公室的空气里混杂着咖啡、汗水和目标完成率未满80%的惆怅味。每到这个季节,车企市场部的报表像秋风一样密集起伏——除了偶尔夹杂几声加班后困顿的咳嗽,剩下全是对“销量KPI”的盘算与焦虑。有时候我挺怀疑,KPI其实跟车企高管的肝脏功能关系很大,两者都负担重、涨跌明显,而且都不像表面那么健康。
今年的前三季度,比亚迪、上汽、吉利三位玩家以“超七成”的完成率领跑全场。按照行业惯例,能在9月底冲到70%以上,基本就把年终奖请入了账本。这事要是搁我早年进局时,队里哪位能提前锁定案结率,点烟都能多打个响指。如今拼的是单月销量,谁能让数据曲线像追逐鸽子的野猫一样灵活腾跃,谁就稳站江湖高地。
吉利今年的表现堪称剧本杀里头的“爽文”主角。9月单月破27万辆,前三季度狂揽217万,提前超全年的同时还把目标先提后冲,行业内卷的精髓拿捏得死死的。比亚迪亦不遑多让,虽说年初画了460万辆的大饼,现在还差一百万左右,说回不过来也太小看他们了——毕竟40万辆的月流水摆出,就是条生产线都得直呼“老板太拼”。至于上汽,九连涨直接刷出了存在感,技术联名、渠道下沉、新款上市,堪称多线作战的范本。上汽与华为的绑定也是一招妙棋,不但有望炫耀“智驾”科技,搞不好还能让用户在下班高峰期思考一下车里AI是不是比司机更靠谱。
当然,并不都是主角选手。奇瑞、长安、一汽这些“及格线守门员”目标达成率虽在60%上下,也算过得去。奇瑞今年201万销量,海外出口持续加码。国内混战已是家常便饭,能在国外市场混出花样,多少也算给国产品牌争了口气。不过年末冲刺还得有点真本事,9月那波玩命冲销量,就像刑侦队里临近案件结案时最后一轮死磕,也许不够漂亮但务必有效。
至于东风,完美复刻了“考场上差五分就能及格却偏偏踩线”的纠结时刻。三季度170万,目标300万,完成率57%,眼瞅着还有点距离。但9月出口、新能源攀新高,从某种程度上说,东风的市场侧写其实挺有趣:不怕起点低,就怕缺乏爆发力。不过这个行业,最后一个季度往往能爆出“冷门”。毕竟,年终冲刺这局,赛道上的尘土,一到Q4才真正起飞。
外面的“金九银十”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其实每家公司“目标设定”各不相同。完成率到底多少能算“合格”?这就像死者死亡时间、犯罪动机和作案工具之间的关系,表面简单,细究起来一团乱麻——谁家目标高,达成率自然难;目标设低,轻松百发百中。表象的数字游戏,有时候还真不如一颗从容的心脏来得保险。
况且,“销量KPI”不只是数据,也不是唯一真相。这里面有新车上市的节奏把控,有市场营销的火候,甚至还有临时的政策“放水”——比如新能源补贴加码、国庆促销、置换补贴,活脱像是给案卷添上一页伪证,真假难辨。再说很多车企根本没公布明确的全年目标,数据就像刑侦现场上飘忽的目击者口供,有时掺着些主观臆断,信一半也许刚刚好。
市场从来都是多样化的战场。前三季度吉利、比亚迪靠创新引领潮流,但东风等老队员压力也不容小觑。是不是年初定目标太理想主义?还是临场发挥折戟,谁都没有绝对答案。本质上,大家还是各自为营,把希望寄托在最后两个月的供销一体、产品上新和渠道发力上。说不定一波促销,就能让低迷的曲线突然起飞。就像法医工作一样,真正的分胜负从来都不是第一现场,而是在细节和后续里慢慢分高下。
不过抛开数据堆砌和目标狂飙不谈,这场季末冲刺让我联想到某次“大案追查”:后期能不能爆发,全看前期有没有暗藏的推进力。有多少车企能在“倒计时的分秒里”咬牙出奇制胜,多少又会陷入细节里的泥沼?比亚迪上汽吉利此刻的顺风顺水,谁也不知道明年这个时候,是不是又会换一批新王炸,或是老品牌稳守阵地——毕竟商业世界里,“黑马”和“老马”都一肚子故事,但谁也不能永远骑在风头上。
每年这个时节,各车企的营销部门都会用出身边所有花样:直播卖车、充能促销、PK对赌,有人甚至吐槽比抢刑侦案资料还难。碰到临界点,换句话说,谁都在为目标而战,却多少都留着一手准备随时“加班补漏”,这是车市,也是生活,也是现实的共同底色——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持续奔跑的过程。
你觉得行业KPI完成率数字,到底反映了企业实力,还是给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在你看来,定得太高是野心,太低是算盘,还是一场不得不玩的游戏?欢迎你用你的人生逻辑,来破解这道行业谜题。或许数据为王的时代,真正的底牌,始终躲在年度结案之前的烟雾里。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