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的订单遮羞布一揭开,行业立马像被踩了尾巴的狗一样翻个底朝天。这几年来,车圈的虚假繁荣套路,早就堵得我都快麻木了。一台车的订单数,成了面子工程,越大越有面子。然后说到车企晒订单,我内心第一个反应就是:你这不是在玩数字魔方嘛。
这事儿大家都心知肚明。去年我去朋友那修车,突然有人问我:你觉得这次新车订单到底是真还是假?我当时一愣,心想:我能骗自己不就行了?但事实上,这个订单背后,少为人知的猫腻太多——
我曾看到一份秘密备忘录,估算数据显示,前几年某新能源车品牌的小订交易量,从看似几千到几万,估算体感差不多像鲜花订单,其实多半还在水里游来游去——大部分订单,估算只有不到百分之五十会转成真正的交付(这段先按下不表)。而那些爆款车在表面上的火爆,只不过是厂商的炒作手段。你想,这些订单有多少是真金白银的?印象中,官方公布的订单数几乎都是鼓风机吹起来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有个细节挺耐人寻味——某个品牌的订单,大多都是先订后退的游戏。消费者在A店下个小订,B店也来个同步,甚至还可以在不同的城市或店铺间转手转个把。最终谁送礼最多,谁就能拉到最后的成交名额。听到这我不由得有点懊恼:买车不是炒房啊,怎么变成了比谁送得多的游戏场?这就让我想起一个问题,车企难道真的关心每一个订单的真实性?还是只把订单当彩排,演一出市场热火朝天的戏?
有个更荒谬的点是:你要是真想做水,就把小订当做水源。毕竟,小订可退,想退就退,根本不在乎它是真是假。于是就有人在想:我在A店下个小订,然后B店和C店也下个订单,最后看人眼色,等到大定一敲定,还能靠多店下单换个优惠。真是水深火热——水浑了,鱼不好辨认;车也一样,消息一乱,谁还知道哪个是真出货,哪个只是在演戏。
到底这种虚假繁荣算不算行业乱象呢?我倒觉得,车企自己也知道这事不好,但不做起来又难——这是个你追我赶的游戏。某位行业内部朋友曾说:搞大订其实挺困难,成本高,交付难。我也猜想:其实车厂们心里都知道,订单数字不代表市场真需求。那为啥还要拼命爆单,难道真就是为了气氛?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奇怪的点——我没细想过,或许,车企在制造假象的也在用这种数据迷惑别的竞争对手,减少彼此的互相肉搏。如果他们真公布真实交付,可能会露出底牌,市场反应也会变得实在。好像善意的谎言,也是一种保护色。
回头看一看,供应链的真实情况其实就是个关键信息点。像我了解的,那些订单大于交付的车型,有的车实际上生产到今天,实际交付不足十五万(数据估算/体感),有些订单还在二手商手里转来转去。五分钟大定二十万米,用地摊话说,就是订单跑得快,但实际出货少得可怜。
对比来看,同价格段的车,开起来差别不大,但真假的区别就像是手感:一个是真货,另一个只是看起来很酷的模样。很多消费者都不知道怎么辨别,很容易就被虚假繁荣带偏了。真正的爆款不是靠一堆订单数字堆出来的,是靠产品真硬朗,能打动人心的。
我曾经问一位车友:你会因为订单数就买车吗?他说:不可能,买之前我都得试驾,了解车的实际表现。这让我觉得,终究得回到用户真实感受这点上。订单只是表面,真正留在你心里的,是那次试驾时那段细腻的感觉。
不过谁也不想面对开盘后发现整栋楼灯都亮着,别人都在买,而自己买到的车却像空城。回想起一个身边朋友的抱怨::我在A店定的车,结果交付到B店,居然还能在C店再定个……意思是,小订还能重复下单,转个圈,像是个轮盘。对,所以我想问:这些订单游戏什么时候才能被理性治理掉?或者说,车圈的水会不会还会越搅越浑,直到谁都不敢再信任何数字
截至目前,我脑海里还是那个疑问,就像灯光摇晃的建筑,表面光鲜亮丽,但底下一团乱麻。人们追逐的,究竟是真正的热度还是虚假的虚荣?我们呢,是看热闹,还是要认准水中那条真鱼?
这天中午,咖啡还没喝完,一个细节突然冒出来:一辆车,虽然订单显示很火,但从出厂到市场上,花了两个月,工厂里还在等零件,偶尔帮忙问了个工人,他说:订单多不代表交付快,很多车还要排队等配件。这才让我恍然:订单就像是春天的花朵,看着美丽,实际背后还藏着一堆冻土。
所以问问你——你觉得,市场还会走向更透明,还是像摇号买房那样,将所有真真假假糊成一团清水?我还在想,那些藏得住的真车,会不会有一天,也会被消息的水冲出来?
或许,车圈要的,不是谁撒的订单最多,而是谁的产品真打动了用户。好吧,下一次试驾,我还得注意那辆车的细节——手感、内饰,有没有一种真实存在的质感。毕竟,只有心中有实感,才不会被水冲得迷迷糊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