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抽成≠利润,行业误解深,真相让人心酸

最近,好几家网约车平台都宣布了一件事,说要把抽成的上限降低,最高不会超过27%。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挺好,是个积极的变化。

但同时,也有不少朋友在网上讨论,说这个27%的比例,听起来还是挺高的,感觉平台还是能赚不少钱。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网约车抽成≠利润,行业误解深,真相让人心酸-有驾

平台抽走的钱,真的都变成了自己的利润吗?

网约车这个行业,到底是不是像大家想象中那样,是一个轻松赚钱的暴利行业?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把这里面的门道给大家说明白。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一个最容易让人误解的地方,那就是很多人把“抽成上限”和“平均抽成”划上了等号。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某个地方的最高气温是40度,就以为那里天天都是40度的大热天,但实际上,当地的年平均气温可能只有15度。

这个27%的抽成上限,就相当于那个40度的最高气温,它只是一个极值,是在某些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最高比例,并不能代表平台对每一单都抽这么多。

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根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他们调查了全国多个城市的五千多名网约车司机,得出的数据显示,司机们每个月被抽成的比例,中位数是18.8%,绝大多数司机的抽成比例都集中在18%到20%这个范围。

而滴滴平台自己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在2024年,他们所有订单的平均抽成比例是14%。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一个是14%或18.8%,一个是27%,这中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如果我们只盯着那个最高的27%来看,那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可能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网约车抽成≠利润,行业误解深,真相让人心酸-有驾

那么,为什么这个抽成比例会有这么大的浮动呢?

这是因为平台的抽成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而是一个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的机制。

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当时的供求关系、订单匹配的难度、天气好坏等等。

举个很实际的例子,一个司机师傅准备收工回家,正好接到了一个顺路的订单,这种订单匹配起来非常容易,司机也乐意接,那么平台的抽成比例可能会相对高一些。

但是,如果是在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深夜,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有人急着要用车,这时候愿意出车的司机非常少。

为了鼓励司机去接这个单,平台不仅可能不抽成,甚至还要自己掏钱给司机补贴,这种情况下,抽成就是负数。

所以,平台的抽成有高有低,甚至有正有负,它更像是一个调节市场供需平衡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利润来源。

说清楚了抽成比例的问题,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更深的误解,那就是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平台抽成”就等于“平台利润”。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网约车平台就是一个信息中介,建一个手机应用,把需要打车的乘客和开车的司机连接起来,只要订单完成了,平台就能从中抽一笔钱,似乎没什么成本,是个一本万利的生意。

但实际上,每一笔订单的背后,都有一套非常复杂和庞大的运营体系在支撑着,平台绝对不仅仅是“撮合信息”这么简单。

平台收取的这笔所谓的“抽成”,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服务费。

网约车抽成≠利润,行业误解深,真相让人心酸-有驾

这笔钱收上来之后,并不会直接进入平台的利润口袋,而是要被用在很多个地方,其中很大一部分会通过各种方式再“返还”给司机和乘客。

这就像一个大的资金池,钱先进来,然后再进行分配。

比如,在上下班高峰期,为了让更多司机上线接单,平台会给司机发放冲单奖励;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会有额外的接单补贴;在订单较少的平峰期,为了保障司机的基本收入,可能还会有一些保底补贴。

此外,还有各种针对司机的福利、保障计划等等,这些都需要从抽成里支出。

除了这些直接返还给司乘的补贴,这笔钱还要用来覆盖平台巨大的运营成本。

首先是技术研发和系统维护的费用,我们每天使用的打车软件能够流畅运行,背后是庞大的技术团队在支撑。

其次是支付和结算的安全保障费用,确保每一笔交易都安全可靠。

还有全天候的客服团队,随时处理司机和乘客遇到的各种问题。

更重要的一项是安全保障成本,平台需要为每一笔订单购买保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要进行理赔处理。

最后,还有企业运营所必须承担的合规成本和税费。

把所有这些补贴和成本都去掉之后,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平台真正的利润,而这个利润,远比大家想象的要薄得多。

网约车抽成≠利润,行业误解深,真相让人心酸-有驾

可能有人会说,你说了这么多,那平台到底赚不赚钱呢?

我们直接看公开的财务数据。

根据滴滴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公司全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068亿元,这个数字听起来非常庞大。

但是,调整后的利润只有43.3亿元,净利润更是只有12.6亿元。

我们简单算一下,净利润率大概只有0.6%。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可以说比很多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率还要低。

而且,这还是滴滴在经历了连续五年巨额亏损之后,才在2023年首次实现年度盈利。

从2018年到2022年这五年里,滴滴累计亏损超过了一千亿元。

不光是滴滴,我们看其他平台,比如曹操出行和如祺出行,在过去几年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从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来看,说网约车是一个暴利行业,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网约车抽成≠利润,行业误解深,真相让人心酸-有驾

它其实是一门投入巨大、运营复杂、利润微薄的辛苦生意。

当然,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就算平台不怎么赚钱,可是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好像这几年也没有明显增加,平台抽成难道不应该为此负责吗?

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也触及了问题的核心。

影响司机收入的因素有很多,抽成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可能不是最主要的一个。

另外两个更重要的变量是“订单量”和“订单价格”。

而这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整个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平台能够调控的空间其实是有限的。

最近一两年,网约车市场的竞争可以说非常激烈。

从2023年开始,全国很多城市,包括一些一线城市,都陆续发布了网约车行业饱和的预警。

简单来说,就是路上的网约车数量增长得太快了,但是打车的人数并没有同步增长,导致“车多单少”的局面。

以广州市交通部门公布的数据为例,从2023年9月到2024年5月,广州的网约车数量从9.74万辆增加到了12.12万辆,但平均下来,每个司机每天接到的订单量却从14.21单下降到了12.22单。

这就好比一个池塘里的鱼是有限的,但来钓鱼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就是每个人能钓到的鱼都变少了。

司机师傅们感觉赚钱变难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运力的过度饱和,竞争加剧导致了个人接单量的下滑。

在这个过程中,网约车行业也确实像一个巨大的“就业蓄水池”,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灵活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

这个行业,确实在承受着许多关注的同时,也被外界误解了太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