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承德往返400公里,我只花了不到30块油钱,加油站老板见我三次后开始装作不认识

北京到承德往返400公里,我只花了不到30块油钱,加油站老板见我三次后开始装作不认识

五一那趟承德自驾,来回四百多公里,下高速后我习惯性地看了眼油表——还剩大半箱。回家算账更离谱,全程油耗不到5升,按现在的油价,这一趟还不够我以前单程的油钱。我媳妇当时就说了句:“你这车是不是油表坏了?”

倒不是油表坏了。去年底提的至境L7,那会儿小区几个开油车的哥们儿还劝我别碰新能源,说什么续航焦虑、冬天电池不行。现在半年过去,我那个每周见两次面的加油站老板,上礼拜看见我居然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

市区通勤这事儿,我算是彻底体会到电车的好处了。单位离家二十来公里,一周充一次电,电费也就二三十块。这车标的是纯电302公里,我实际能跑个280左右。头两个月增程器压根儿没启动过,安静得我媳妇好几次上车都以为没点火。

有天早上她又来了句“咋还没启动呢”,我说早启动了。她不信,非要我重新打火给她看。这事儿后来成了我们家的梗——她现在每次上车都要问一句“这回到底开了没”。

跑长途才真正试出这套增程系统的门道。去承德那次,我特意没充满电就出发了,想看看到底行不行。市区路段还是纯电在跑,上了高速跑到八九十码,能感觉发动机介入了。但要不是仪表盘上有显示,光听声音还真分辨不出来。

我爸坐副驾驶,全程盯着那个能量流动画看,说这玩意儿比他以前修车看的电路图还复杂。城里用电,高速发动机直驱,刹车还能回收能量。他研究了半天得出个结论:“这不就是把发动机当充电宝用了?”

也不能说完全不用油。五一回来我算了笔账,全程大概用了不到二十升油,平均下来每百公里不到5升。我以前那台途观,同样的路线少说也得十来升。这么一对比,半年下来光油费就能省出个小一万。

停车这事儿,现在确实轻松不少。我们小区地库窄得很,柱子又多,以前倒车得挪好几次。这车有个自动泊车,大部分时候挺靠谱。上周有次我想停的位置被占了,它自己往前找了个更宽的车位停进去了。

不过这功能也有不灵光的时候。地库信号差的地方,它会突然卡住不动,得手动接管。我倒觉得正常,辅助就是辅助,指望它完全代劳不现实。

北京到承德往返400公里,我只花了不到30块油钱,加油站老板见我三次后开始装作不认识-有驾

语音系统这块儿,倒是给了我点小惊喜。我爸说话带四川口音,普通话不太标准。上次他在后座说了句“有点冷得很”,车机居然听懂了,自动把空调温度往上调,还开了座椅加热。我爸乐了半天,说这比我这个亲儿子还懂他话。

后来我试了试其他方言,粤语、东北话都能识别。当然也不是百分百准确,偶尔还是得重复一遍。但跟前几年那些“人工智障”比起来,这进步算是看得见摸得着了。

电池这块儿,半年下来暂时没发现什么问题。提车时销售说能循环三千多次,相当于跑个百万公里。我这才两万不到,电池跟新的差不多。冬天零下七八度那会儿,续航确实打了折扣,掉到两百公里出头,不过也在预期范围内。

最近小区又进了几台新能源车,有纯电的也有插混的。大家凑一块儿聊天,发现各家有各家的活法。纯电的市区通勤成本更低,插混的没有里程焦虑。我这台增程,算是在两者之间找了个平衡点。

要说缺点,内饰做工有些地方还能看出成本控制的痕迹。中控台接缝不算均匀,塑料感也比较明显。悬架偏软,过弯的时候支撑性差点意思。但对我这种上有老下有小、一年到头跑不了几次山路的人来说,这些都算不上什么大事儿。

前两天路过加油站,我下意识地想拐进去,走到一半才反应过来——油箱还有大半箱,用不着加。这种感觉挺奇妙的,就像突然改掉了一个坚持多年的习惯。

小区那几个当初劝我别买新能源的哥们儿,最近也开始打听这车了。我一般就说一句:每天通勤别超五十公里,偶尔跑跑长途,可以考虑。至于值不值那个价,还得自己去试。

反正我是习惯了这种用车方式。上个月的油费账单,金额栏里只有三位数。看着那串数字,突然有点理解为什么加油站老板看见我会愣一下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