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大佬2025上半年考:撕下面具,刺刀见红

车企大佬2025上半年考:撕下面具,刺刀见红-有驾

从彬彬有礼的商业互吹,到赤裸裸的隔空对骂,中国车企掌舵者们的集体卸妆,照见了整个行业的生存焦虑。

作者|青瓷

编辑|毛毛

出品|车道漫谈

“在智能化发展越来越快的当下,企业领导反而有点‘弱智’了。”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的这句自嘲,引来全场哄笑。这句看似荒诞的调侃,却撕开了笼罩在行业上空已久的虚伪面纱。

2025上半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的高管们,纷纷卸下人类高质量男性的精致伪装,露出刀锋般的獠牙。

虚假的体面终于被生存压力碾碎。

长城汽车魏建军的“汽车产业恒大论”如同一颗深水炸弹,他公开警示行业存在激进扩张、资金链断裂的崩塌风险,直指部分车企已站在悬崖边缘。

更尖锐的对抗发生在比亚迪与吉利之间。重庆论坛上,比亚迪李云飞痛批某些品牌“不拉踩一下别人就不自在”,直言这是“厚黑学”做派;而吉利杨学良立即反击,讽刺某些企业“贼喊捉贼”。

优雅人设崩塌的背后,是残酷的行业现实。2024年价格战导致行业直接损失1380亿元,利润率从2021年的6.1%断崖式跌至4.3%,2025年一季度更滑向3.9%的冰点。

当企业利润薄如刀片,体面自然成了奢侈品。

撕下伪装的面具

行业剧变迫使车企大佬们集体摘下面具,露出真实面目。转变背后,是行业深陷量增利减的怪圈。2025年上半年乘用车零售量增长10.8%,新能源车暴涨33.3%,但繁荣表象下却是价格绞肉机的残酷运转。

尹同跃的自嘲式坦白成为行业卸妆的催化剂。“6月份17家车企在北京开会要反内卷——实际上我们都跟了价格战,也参与了内卷。”尹同跃还戏称奇瑞“总是跟别人干好事,也跟着别人干了坏事”。作为行业元老,尹同跃的自揭伤疤,实际上打破了往日体面的行业共识。

车企大佬2025上半年考:撕下面具,刺刀见红-有驾

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27日,奇瑞汽车宣布启动“百亿厂补”计划,旗下四大品牌超30款车型集体降价,其中瑞虎3X卓越版直降2.3万元,以3.49万元的地板价刷新燃油SUV价格底线,瑞虎8系列最高降幅达到5.5万元,引发车市地震。

当然,奇瑞汽车并非价格战的发起者,它身处行业旋涡之中,跟进价格战也是无奈之举。随着相关部委及行业协会相继出台政策、发布倡议叫停价格战,奇瑞汽车也明确表态不再参与恶性价格竞争。

而尹同跃的另一句“营销上我们也不敢得罪谁,总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更揭示了长期压抑后的反弹必然性。5月,奇瑞高管姚飞在“A9创始人版车主群”与用户交流时,对竞品吉利银河星耀8作出如下评价:烂车一台,鉴定完毕。

道德高地开始崩塌。长城汽车魏建军率先抛出“车企恒大论”,将财务风险赤裸裸地摆上台面:“汽车产业里的‘恒大’已经存在,只不过没爆而已。”这番言论直接影射部分车企陷入高杠杆扩张、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境地。

价格战从营销战术异化为生存本能。吉利杨学良的控诉充满无力感:“有些企业争当卷王,以卷为荣。若持续下去,国家巨额财政支持造就的汽车产业良好生态可能会被引入歧途。”当降价成为肌肉记忆,任何道德约束都显得苍白。行业陷入“不降价等死,降价找死”的悖论循环。

中汽协付炳锋的怒斥为这场乱局定调:“卷技术可以,卷价格不行;窝里斗可以,出去斗不行。”这道出了监管的必要存在。既要允许市场化竞争,又要防止行业自毁长城。

丛林法则下的生存之战

当行业规则瓦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迅速填补空白。车企掌门人们纷纷亮出獠牙,上演了一幕幕生死搏斗。

咬人、吹灯、打鬼三件套成为新战术。比亚迪与吉利的“常压油箱”之争从2023年延续至今,在重庆论坛上演全武行。比亚迪高管指责对手“又蠢又坏”,吉利则反击“贼喊捉贼”。李云飞随后在社交媒体发布千字檄文又迅速删除的操作,将舆论战玩成了行为艺术。

车企大佬2025上半年考:撕下面具,刺刀见红-有驾

“无论行业如何变幻,无论友商如何内卷,吉利永远不搞内卷,永远不做卷王。”吉利杨学良的宣言在混战中格外刺耳。

流量诱惑与道德底线的撕扯成为核心矛盾。阿维塔总裁陈卓直言雷军团队“掌握了流量密码,对传统汽车营销形成降维打击”。而北汽董事长王昊的批判则代表另一极思考:“品牌是一个个好产品造出来的,不是投流投出来的。”

出海成为内卷的转移出口,却也面临“内战外输”风险。中汽协已牵头制定“出海自律公约”,建立月度报价通报机制,对恶性降价者公开提醒,甚至计划祭出“出海黑名单”严惩。尹同跃更警示中国车企在海外“蜂拥而出”是“大跃进式的混乱”。

癫狂舞台上的角色分配

在这场集体癫狂的戏剧中,不同角色轮番登场,演绎着行业困境的众生相。

车企大佬2025上半年考:撕下面具,刺刀见红-有驾

谜语人奖非魏建军莫属。他的“车企恒大论”犹如在行业上空悬挂达摩克利斯之剑,引发无数猜测却又不点明对象。这种策略既制造舆论压力,又规避法律风险,将商战玩成心理战。

癫狂表演奖则被新势力代表摘得。哪吒汽车母公司被申请破产审查,员工聚集讨薪;小米SU7致命车祸后,官方声明与网络舆情激烈碰撞。在生死边缘,体面成为最先被抛弃的包袱。

终身成就奖当属余承东。他的鸿蒙智行“五界”模式宣称提供从用户洞察到产品定义的全链条赋能,这种强势定位引发传统车企“失去灵魂”的忧虑。当科技企业以颠覆者姿态入场,原有行业规则被彻底重构。

创新困局才是癫狂的根源。当核心技术同质化(电池、电机、电控趋于统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平权运动兴起,车企难以建立技术壁垒,只得转向舆论战场。华为靳玉志宣称其智驾系统“将安全价值观通过强化学习内化”,试图在道德层面建立新护城河。

生存或是毁灭的终极命题

当癫狂的幕布落下,行业终要直面哈姆雷特之问:是爬着活,还是站着死?

价格战已造成千亿级损失,1380亿元行业利润在降价潮中蒸发。当Q1行业利润率跌破4%生死线,持续失血必将导致全行业衰竭。

中汽协的“出海自律公约”与60天账期承诺,正是行业自我救赎的尝试。

头部企业开始构建新竞争范式:长安重构“13336”战略体系;广汽冯兴亚承认误判技术路线,全面转向战时状态;吉利推行“战略聚焦、资源整合”五大支柱。

“市场不是舆论场,品牌的根基在实验室、在生产线。”岚图汽车CEO卢放的论断直指本质。当癫狂的舆论喧嚣散去,最终决定企业生死的仍是产品力与技术储备。

比亚迪542亿元的年研发投入(A股第一)和超1800亿元的累计研发投入,暗示着破局的真正方向,价格战摧毁价值,唯有技术创新才能重建希望。

雷军在手机战场那句著名的“友商是傻逼”尚未在汽车业重演,但各家掌门人的言行已无限逼近这一边界。

当尹同跃呼吁协会组织“饭局外交”甚至突破“禁酒令”来化解误会,当60天账期承诺成为供应链新规,行业正在疯狂与理性的钢丝上艰难平衡。

癫狂只是表象,本质是产业转型期的价值重构阵痛。

上半年自主品牌市占率68%的历史新高,与行业利润率的持续下滑形成刺眼对比。这场集体行为艺术终将谢幕,留下一个根本命题:

价格屠刀卷刃之后,什么才是中国汽车真正的竞争力?这个问题,值得所有汽车人认真思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