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月要给车做个大保养,特意去了趟附近一家连锁养车店。那个场景挺有意思,店里一个小哥边忙手头活儿,边和客户聊:这油换了差不多8000公里了,得抓紧上车了。 后者点头,显然是托着手机打开APP一边核对花销的。说实话,这种接地气的互动,比单纯推销更让人踏实。
我体感,这类连锁养车门店的增长趋势相当明显。毕竟,行业整体进场台次同比掉了4%左右(样本有限),而且产值也大概减少5%上下。可是拿途虎举例,人家去年半年报里说,新能源车客户增长了83.5%,工场店突破7200家,新能源客户占比超过12%(体感数据)。这数字让人忍不住问,燃油车老龄化和新能源车增长,门店该怎么兼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单店和连锁的差异还挺大。单店多靠社区位置和客户黏性,高频次小项目,比如换机油、洗车、轮胎这些流水线,还有烧鹅饭这招不大常见的客户活动,都是为了让车主愿意多来。而连锁门店则更注重布局和专业化,比如新增新能源专属洗美轮胎服务,搞专业工位和人员培训,敢动电池检测的活儿。这两者实操差别,直接体现了供应链和经营逻辑的不同:前者像家庭厨房,灵活接地气;后者更像连锁餐厅,强调标准化和品控。
对了,我之前说连锁养车门店占比挺大了,按理应该是主流,后来意识到这话有点泛了。毕竟,整个汽服行业的门店大概40万家左右,连锁门店才占10%出头。这个比例一看就有待突破,毕竟无论你多专业,覆盖率低,影响有限嘛。门店分布还是非常零散,这也是行业发展的潜在隐忧。
再说说单项专修门店,问过一个老维修师傅,他感慨:专修保时捷和特斯拉的门店,利润真不错,但客户复购真是难题。 他这话让我想到,单项专修像是在单点发力的吊桥,招牌准但回头客少,不拓展增项有风险。于是不少店开始尝试底盘、小保养并举,甚至开设几个新媒体账号拼流量。这边运营的人力和设备,和养车连锁比起来更像是精细手工活、做雕刻,而不是流水线。
说到抖音,同城流量红利是区域连锁这波反弹的关键。一个区域连锁老板说,他主动关掉几家偏远门店,把资源集中到核心点,还靠抖音小视频吸粉,这流量快过私域了。我猜,这本质上是线上流量平台和门店线下结合的技术和管理博弈,就好比把水管改造得更顺畅,才能让水流量更大。虽然不确定这些打法能持续多久,但确实为区域连锁打开了门路。(这段先按下不表)
小算一下,普通燃油车的年保养大概花个3000块左右,折算下来,平均每公里维修成本是0.3块钱不到(估算)。新能源车初期保养需求低,但衍生的洗美、轮胎换装、特殊检测等业务,估计能把这部分成本抬高不少。难怪连锁养车连勇敢往新能源一体门店转型。
不过我也有点嫌麻烦的是:养车连锁的快速扩张,看着像做大盘子,但店间质量参差不齐,服务体验和技术水准差别还挺大。就算是一样的机油和设备,实际动手的师傅技艺也差远了。毕竟供应链单纯一个订单流程不复杂,可是能不能把材料、备件、养护关键点落实到位,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4S店那么多年被吐槽贵,反而还是不少车主愿意回去?我觉得,除了品牌信任感外,还有个情怀在里面,和专业感影响更深。独立门店缺的,往往是专业说服客户的能力,这不单是工艺活,还得会把流程讲清楚,让车主明白花这钱值。
区域连锁打造城市汽车服务生态,用地利和流量放大优势,是个不错的思路。但要做成生态,门店管理、人才储备甚至和供应商互动都得比单店精细多了。想象一下,养车连锁像是在经营多家分店的咖啡馆,区域连锁则更像在打造综合性购物中心,牵扯更多环节和利益关系。
我不禁好奇,这场养车行业的分水岭,究竟会不会在接下来几年内,出现一家彻底抓住燃电一体和城市生态两大方向,既有规模又有深度的连锁品牌?或者,还真得靠几个老将和新媒体结合的匠人店打破传统?
车门开了,发动机轻轻咔嚓一声,外面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仪表盘上,有点暖。车主心里那点小期待,能否被真正的专业服务满足?我想,这才是这个行业最大的谜题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