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4S店门口已经有两排人影在哈着白气。大灯在玻璃反光里闪烁几下,一个销售小哥悄悄拉开门,“来看EZ-60的跟我走。”里面展车刚擦完轮胎,21英寸的大脚搁那儿看着就虎,格栅上的马自达标志闪着冷光。一对父子围着后视镜研究,男孩指着摄像头后视,“这样下雪会不会糊了?”父亲摆手,“新玩意儿,得自己试。”
四万个预售订单,在这个新能源乱拳出奇迹的时代,不算爆炸,也绝不平淡。把数据摊开看,20-25万区间,买过燃油马自达的老用户居多。传统车厂做电动车,像老友转型卖柠檬茶:手法再娴熟,也总有人端着保温杯盯着味道有没有变。
EZ-60,其实是一台身世复杂的孩子。马自达与长安的联合开发,说是“合作”,本质上像是文艺青年来到工厂实习,外形保持了日系那一份拘谨,内部却免不了有中国市场那份追求大和舒适的性格。内饰26英寸一体屏,零重力前排、宽大后排加热通风,论实用绝对拿捏住你妈那道门槛。连座椅的设计,都是成都的工程师一把尺量出来的——这界定了它会是一款“你家人都不会拒绝”的车。
电车讲究三个关键词:续航、安全、操控。这仨,马自达车主百年口碑靠的就是手感,那份被称作“人马合一”的底盘调校,哪怕上了电池和混动系统,也还想留点倔脾气。测试数据显示,高强度钢材达86.5%,车身结实得像防弹扣肉,九个气囊,从主驾到副驾中间还有防侧撞中央气囊。续航部分也不偷懒,增程800公里,纯电400多,电池包用特殊降温,主打高温地区不翻车。技术源头里,长安的电池电机体系给力,算是老中医加盟,给了马自达一份中国式的保健方案。
但四万个订单这事儿,争议很大。从证据来看,这数据不像“天上掉陷阱”那么玄乎,毕竟展车到店、长队试驾、官网预约得等半天——有些证据隐藏在经销商层面的小优惠;有些则靠极高的关注度自然引流。但我曾见过订单“火山”——预售价出来前夕,订购通道放水,哪怕“意向金随时能退”,不少羊群效应就此而起。是消费热情,还是提前进场的投机心理?拿着实锤去问,回复十有八九是“都快交付了,到时候看谁反悔”。
往细节推演。长安那套新能源研发体系,已经整合本地数万人体测量数据,连座椅的泡沫硬度都针对国人做了调整。大屏、HUD、电子外后视镜一路排开,本以为是花拳绣腿,真开起来发现安静出奇,这种“机械的禅”倒有点上瘾。可摄像头取代后视镜这茬,热闹出来了。都说下雨天没问题,毕竟厂家实验室狂测几个通宵,但路上真实环境,总有你预料不到的雾气和泥沙。现实是,电子系统一出毛病,连“扭头拿抹布”的机会都没有。真遇上断电,谁比谁更冷静?
行业里有个段子,“传统厂转型,手随电动抖”。意思很直白:体面做惯,突然转弯容易翻船。这回马自达和长安,显然是做了足够技术功课,但论平台和三电、论软件性能,短板早晚要挨批。论坛上有人打趣:“以前买马自达,是买一辆放弃舒适的车体验激情。现在呢?激情有了,舒适也是别家调的……”
作为圈内人,我得承认:两位数气囊、毫米波雷达遍地走、内饰一夜重做、连官网的招聘都打开了“急缺二百技师”的窗口,这批车后面最大的卖点其实是企业“活命的决心”。车卖不好,转型战略直接变骨折;前进路上,背后全是零件、工人、合作商的目光。
我喜欢新事物吐给老范儿的难堪。消费者在意续航、舒适和那点驾驶乐趣,可厂家在意现金流和转型时机。EZ-60不排除因市场反馈被飞速迭代,更大的危机在于,如果连老用户的信任都掉链子,后续车型就很难再翻身。
不过,理性来说,好不好开,得自己上路独自体验。毕竟数据和参数都能包装,前脸、轮毂、电子镜都能拉风,骨子里的驾驶质感和日常安全、冬季续航,没人能只听广告算账。预售阶段永远是既得利益者的寡淡狂欢,没有一款新电车不用“迟早要贴补售后”的成本。
最后,一个冷问题:如果电动车时代彻底到来,像马自达这样的“驾驶信仰”还有没有存在下去的意义?还是说,未来汽车只剩下续航分高低,“消失的乐趣”这一块,也只能悄悄在发光的车标里怀念片刻?
问题太大,我兜不起。但真想知道,你买车,会被“操控”、“舒适”还是“朋友圈照片里标志发光”打动?要不找个下雨天自己试一圈,答案也未必只在参数里。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