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刷到比亚迪降价的消息,心里咯噔一下——这车企咋突然急成这样?原以为上半年卖得挺火,咋说降就降?仔细一瞅,原来人家今年定了个550万辆的销售目标,日子算下来,上半年也就卖了不到300万辆,下半年得冲250万才行。这压力得多大?就跟跑马拉松最后五公里似的,前面跑猛了,后面得咬着牙加速。
有人说这是车企急眼了,我倒觉得更像提前抢市场。你看现在满大街都是新能源车,比亚迪、特斯拉、各种新势力,还有传统车企转型的,竞争比菜市场抢新鲜菜还激烈。比亚迪作为卖得最多的,肯定不想被后来者追上。降价这招看着简单,其实是先把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囤”起来——你现在本来打算明年换车,看比亚迪便宜了,可能今年就下手,反正早晚都得买,早买还能占点补贴便宜。
这招其实有先例。当年白色家电打价格战,海尔、格力这些品牌把国外品牌挤得只剩小众市场;后来手机也是,诺基亚、摩托罗拉被国产机卷得没了脾气。汽车现在就处在这个阶段,谁能先把用户圈住,谁就能在未来占主动。毕竟买车不是买颗白菜,用户选了某个品牌,后续的保险、保养、充电,甚至换车都可能跟着走。就说现在路上跑的合资车,好多车主到了保养的时候才发现,4S店报价高得离谱,转头就去外面修理厂,可电车不一样啊——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都是技术活,路边店根本不敢随便拆,只能找车企授权的服务点。这售后市场的蛋糕,可比卖车本身大得多。
有人担心降价会不会亏太多?其实车企算的是大账。卖一辆车可能赚不了多少,甚至亏点,但每多一个用户,就多一个潜在的“现金奶牛”。就像开超市,商品毛利低,但靠会员费、促销活动、关联销售也能挣钱。比亚迪现在铺这么多4S店、服务网点,表面上是成本,实际上是在给未来的盈利打地基。再说出口,今年上半年国产车出口涨得厉害,比亚迪在海外卖得也不错,国内降价能清库存,腾出产能给海外订单,这也是一步棋。
不过话说回来,这招也不是没有风险。价格战打得太狠,消费者可能反而观望——“反正还要降,等等再买”。另外,车企利润薄了,研发投入会不会受影响?毕竟新能源车还在技术迭代期,电池、智能驾驶这些都需要钱。但换个角度想,市场份额起来了,用户基数大了,以后就算单车利润低,总量上去了,总利润也不会差。
现在回头看,比亚迪这一步棋,既是被销售目标逼出来的,也是看准了市场规律。从家电到手机再到汽车,每个行业从野蛮生长到成熟,都要经历一轮洗牌。能在这轮洗牌里站稳脚跟的,往往都是先把用户圈住的。至于消费者,有人觉得捡了便宜,有人担心质量,但不管怎样,市场竞争对咱们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车价越来越亲民,选择越来越多。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