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新能源卡车这几年上演了一场大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现实版大戏,台上的主角换了一拨又一拨。
明明新能源商用车整体一路高歌,重卡细分市场数据就跟坐火箭似的,增长率180%,步步惊心。
但说到那些曾经高喊要“颠覆行业”的卡车新势力们,咱真得打个问号。
当初呼声比谁都高,资本加身,各路创业者红着眼涌进来,如今突然安静得有点诡异。
整个新势力阵营市场份额还拼不过人家的零头,连4%都没破。
到底咋回事?
这剧情怎么忽然反转了——不是说新能源风口正劲,赛道宽广吗?
再看看现下情况,卡车新势力不仅没有后来居上,还陷入了融资难、市场冷、难以存活的死循环。
难道此前资本的狂热只是“昙花一现”?
或者说,新能源商用车的风口到底属于谁?
这谜题不禁让人挠头——起步那么猖狂,后来咋样就全是悲情催泪片?
到底是哪里“掉链子”了?
甭管你信不信,卡车新势力们的遭遇其实挺有代表性,被现实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之后,咱才看明白,这个行业的核心规则已经悄悄改了。
从拼资本、谁钱多谁能撑场面,变成了拼价值、谁产品扎实谁才有分量。
说白了,一场车圈版的“优胜劣汰”秀正在高调上演。
第一季:新势力那会儿真风光。
刚开始,新能源商业车一跃而上,市场还很新——刚需、补贴、政策通通在给力。
乘用车这块已经挤进了一大堆新玩家,十年时间,从技术探索到差异化再到规模化,一路杀出来,终于站稳脚跟。
但商用车这块儿,技术难得多,场景复杂,供需匹配又要各路资源联动,门槛高得让人望而却步。
所以新势力迟到是有原因的,直到最近这两年才算开始扎堆进场。
2021说白了就是分水岭,政策和市场俩助攻,推动整个新能源卡车来了波爆发大轰炸。

国家目标明确,要降碳减排,政策密集落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拼命发文支持,给新能源卡车塞了好多“加速包”。
用户这边也不含糊,一看有新选择,订单量和交付量一起往上飙,尤其是重卡,全年销量几乎翻了三倍。
此时,传统巨头想守江山,新势力想趁乱突围,出现了一种“猫狗大战”的格局。
DeepWay、速豹科技、零一汽车、苇渡科技啥的全都说自己技术牛逼,智能化、电动化、定制化玩得溜,想着“农村包围城市”,用场景突破、细分领域搞差异化。
有的企业只做纯电牵引车,主攻换电技术、底盘智能化;有的锁定中短途自动驾驶应用;还有公司主打“硬件+软件+数据”一条龙。
这时候说一句:搞卡车的新势力“出身决定命运”。
大多是科技基因浓厚,没什么历史包袱,反应快,转身也利索,技术研发、产品策略可以“边走边改”。
资本呢?蜂拥而至。
谁都觉得卡车市场潜力炸裂,渗透率低就是机会大,钱投进去说不定能赶上新一波红利。
短短几年,一些头部品牌就拿到好几轮融资,动辄数亿元、甚至破十亿。
这些钱为技术研发和供应链打下了坚实基础,确保有机会把先进理念真正落地量产。
第二季:众人打鸡血,结果销量一塌糊涂。
别看新势力那会儿声量巨大,等到销量一摆出来,现实却冷得很。
今年技术创新是有的,每家“新品首秀”、量产批交也在搞,DeepWay交付量破三千,同比奔十倍;速豹科技还跟德国大公司、DHL搞了欧洲合作;苇渡科技推出两款重卡,搞了氢燃料和纯电,诚意满满。
外界一度挺看好这一阵,觉得他们能像乘用车新势力一样复制“突围—引领”路径。
但现在数据尴尬得很,整个卡车新势力加一块,市场份额还不到3.3%,而且增长趋于停滞。
大部分品牌刷量只是“打样品”——小批量试产根本没办法撑起体量。
真正大规模交付的,屈指可数,DeepWay算是唯一挤进千辆俱乐部。
这样一对比,就更显得传统厂商和跨界大佬实力雄厚。
一汽解放、中国重汽、陕汽集团、东风、福田这些玩了几十年,沉淀深厚,供应链管控能力爆棚。
加上徐工重卡、三一重卡、宇通、远程这些资金实力和技术壁垒厚得吓人。
今年头部几家不说别的,半年销量就能顶新势力几年的成果。
徐工、三一、一汽解放三家重卡都超1.5万台,陕汽、中国重汽、福田也都过1万,增速普遍超过一倍甚至三倍。
整个市场头部集中度越来越高,新势力空间被彻底挤压。
行业红利几乎全让传统厂商和跨界牛人给拿走了,新势力顶多是“喝口汤”。
于是剧情变成“行业增量猛涨,我的份额不动如山”,新势力又一次被边缘化。
第三季:扒一扒卡车新势力到底哪里掉链子。
说实话,这戏还不止中国,上到欧美,尼古拉、Au‐rora等初创企业同样遭遇现实毒打。
跳出来看,核心难题有四层。
一是技术跨不过市场鸿沟,产品燃油替代很炫酷,智能概念扑面而来,但商业化落地缓慢到令人窒息。
尼古拉本说氢燃料要革新卡车,一打现实才发现销量仆街得一塌糊涂;Au‐rora搞自动驾驶,结果发现前期投入烧钱,市场对无人卡车根本没那么快“消化”。
技术和商业模式严重脱节,钱花了,效果不出来。
二是制造壁垒难撼动,造卡车不是扔几根螺丝那么简单,专业化要求极高,工业门槛摆在那儿。
传统厂商积累几十年,新玩家连工程师都是边学边干,可靠性保障别说比肩头部,连大规模交付都悬。
哪怕有乘用车经验,也常常遇到“水土不服”,销售渠道、生产节奏、供应链管理全都得重来。
三是高成本进退维谷,前期融资确实能“烧钱造梦”,但一旦量产,总投入巨大不说,售后和服务体系搭建又贵又慢。
卡车可不是糊弄一下能用就行,客户买的是能‘挣到钱’的工具,全生命周期成本高性价比才有人买单。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高技术含量,短时间内很难让实际用户觉得物有所值。
资本潮水退的时候,谁在裸泳一目了然,一旦资金链断了直接就撤摊子。
四是终端用户对新势力产品保持观望,干线物流、自动驾驶这些概念看起来炫,但真的能帮运营降本增效吗?
客户心里一杆秤,性价比成最大壁垒,智能化、大数据纯属锦上添花。
实际场景没变革,消费者情绪就很难跟着转。
综上,外部环境还是不定,内部能力又有短板,想“涅槃重生”太难了。
第四季:路在何方?新势力还留有一点生机。
新势力要自救,不能再只靠高喊技术创新,整天讲故事烧钱,而是得脚踏实地,聚焦市场主流需求,能为客户带来实打实运营价值。
看现在,传统车企、跨界资金方一步步把智能化、换电技术、服务网络乃至个性定制都做进自家产品,新势力引以为豪的场景优势正在被快速“消化吸收”。
在如今这个比拼速度的市场,靠“又小又精又快”占领局部阵地,拼的是“技术实用性+商业化能力+场景针对性”,谁不跟风,就会被淘汰。

新势力要做的,是把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实际场景,研发不能纸上谈兵,更是要建立起全生命周期服务。
不仅得在技术上稳定突破,还要靠运营能力和服务体系粘住客户,用数据、供应链、售后刷出“长跑选手”的耐力。
行业专家说得直:要在硬仗里留下来的,就是那种既有技术积淀又能快速根据用户反馈调整产品战略的企业。

不光要懂代码、懂电池,还得懂物流场景、懂司机心态,把创新落到实处才有资格参赛。
市场进入深水区了,外部浮躁资金逐渐退去,资金聚焦到优质企业。
卡车新势力其实还有机会,一是聚焦关键场景和核心产品,二是服务网络建设别怕烧钱,三是资金要用在刀刃上,用“价值”打动投资人,不靠讲故事。
说到底,新能源卡车这条路变成了持久战,不是谁快谁赢,而是谁能熬到最后,谁才有资格收割红利。
对于行业来说,这是一次价值回归之路,泡沫破了,剩下来的才是真正玩得起的玩家。
全行业洗牌在继续,优质资源和资金会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要真想看到下一波新能源卡车新势力爆发,得等生态圈、供应链、用户认知都成熟的时候。
那时候,或许咱不再为谁获利谁失意而操心,而是想着整个市场能不能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你怎么看卡车新势力未来的机会?
你觉得他们能翻盘吗?
快来聊聊,说说你的判断!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