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莎拉蒂是有魔力的。
不少大专都差点延毕的人,看到网上有38.8万的Grecale就一夜之间变身成了经济学专家、汽车行业观察家、消费心理学大师。十几年打工没蹦出个响屁,这时候又能打开手机键盘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了,就从进化论的角度上来看,你能说这不是玛莎拉蒂的魔力吗?
”
作者|吕嘉豪
编辑|周 展
视觉|慢 慢
诚然,38.8万买玛莎拉蒂不是谣言也不是二级市场把戏,是授权的经销商渠道针对2023款最低配特定配色库存车做的折扣处理——这跟苏妈妈不卖隔夜肉,上海city super21点以后寿司买一送一是一个道理。
但网上忽然之间多了大批的人来看热闹,来嘲弄这是玛莎拉蒂的“墓志铭”,来看衰玛莎拉蒂的前景。
这场景很是熟悉,我也深知其背后的道理:
喜剧里有个落差效应,讲的是你摔一跤不好笑,但皇帝摔一跤就会很好笑——核心还是在于本身在高位的事物是不被公众允许犯错的。
所以,尘嚣之上的讨论只是因为它是超豪华品牌,它是玛莎拉蒂,只是因为降价太多了,才引起轰动。
但你别否认,2天卖出10多台,效果立竿见影。所以降价其实不丢人,因为一个贵的东西,因为时代发展和市场供需关系改变定终端价格是理所当然的客观规律,毕竟解放生产力的本质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去问你爸妈,你一定想不到现在你一天浪费的食物够你爸妈30年前一家人吃一个礼拜——你怎么不为你现在吃得起曾经昂贵的肉而感到丢人了?
这类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实际上我算了算,近十五年来从智能手机初露锋芒,到新媒体时代信息平流,再到人均自媒体宣发出口,玛莎拉蒂从未享受到半分时代福利。相反,洪流能带来的负面冲击它是一个没落下。
MC20带着海神发动机横空出世,有人张嘴就汪是“魔改阿罗4C”;
新一代GT被专业媒体评价为“依然是最好的GT”,国内标题党转头就是“玛莎拉蒂没有突破”;
2024Formula E东京站夺冠为Folgore车型技术背书到今天也没多少人知道。
这些离“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太远,远不如朋友圈里一个包包打折来得刺激。人们热衷于触摸自己够得着的东西,并为那些Logo疯狂,这很正常。
只是这些虚妄缥缈、脱离实际、个人主义为先、不负责任的言论比真实的背景来得更有冲击力,尤其是三叉戟的技术突破在舆论场永远干不过微商提车的九宫格照片——现在以比亚迪车主被误认是滴滴司机而玩梗爆火,当年却连玛莎拉蒂车主的职业都会被judge,互联网谁玩得明白?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每个人学生时代都会有的那种同学:校园里无故招恨的优等生。
他考第一会有人说他死读书,他长得帅有人会说他爱耍酷,他跟女生走得近就是花心大萝卜,他跟男生玩得好就是偷偷在努力。我觉得这些评价的核心都来自于嫉妒,说白了,有人就盼着看贵族跌跤,好安慰自己从未抵达过罗马。
但是,无论怎么说,销量数字差还是原罪。玛莎拉蒂其实也在“不降价就没销量”,“没销量又不敢降价”的怪圈里打转。
从2017年中国卖1.44万辆,到今年前五个月统共384台,这当中不是犯了一个小错,而是躺在功劳簿上吃慢了两拍。如果能在2010年带来Levante,如果能在2015年带来Grecale,如果能在2018年登陆MC20,如果2020年Folgore车型开始上市——至少那时候四百多公里续航的跑车还是一个市场顶级的水准。
但在这里又避无可避的提起我最大的不解,到底是怎样的产品规划让总裁这台1963就大火的车型缝缝补补十几年不换代也没有开发报告。在中国的市场上,总裁也许不会是一个救世的圣人,但绝对是玛莎拉蒂这样的超豪华品牌不可或缺的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因为在总裁的领域区间市场上没有绝对的竞品,包括更像轿跑质感运动属性的Panamera。
可惜我最后一次听到有关换代的消息,是2022年意大利方正在考虑将总裁换代重新加入到研发日程当中,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决定“放弃update”总裁了。
眼看着一个拥有百年赛道基因、设计底蕴和独特个性的意大利品牌,因为清仓旧款车型打了个狠折,就被打上“不值”、“智商税”的标签。这逻辑,恕我直言,有点势利得可笑。
市场的评判的标准,好像已经不是产品本身的技术、设计、驾控体验和品牌带来的独特情感价值,而变成了单纯以“是否降价”和“降多少”来论英雄。
谁让现在汽车媒体的门槛,就低到了只能让菜市场砍价水平的人来评车了呢。
Grecale的折扣价,只是商业世界的一次正常呼吸。
真正决定玛莎拉蒂品牌未来的,是能否在电动化浪潮中找回技术先锋的锐气,即便没有新一代总裁,能否有重振品牌魅力,既定调又叫市的核心产品。
三叉戟的光芒,终究要靠实力和产品重新擦亮,而不是靠围观者的口水来定义价值。
至于38万8的闹剧照出的,不是玛莎拉蒂的纠结,而是没眼界的燕雀在丢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