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未面世的本田电动SUV静静地躺在设计图纸上,它的命运终结于美国政策转向的十字路口。
美国“大而美”法案签署后的48小时内,本田总部做出了一项重大战略调整:停止开发面向家庭客户的大型电动SUV,并将电动汽车相关投资从10万亿日元削减至7万亿日元。
这并非孤例。福特宣布退出大型电动车开发,日产中止在美两款电动车项目,特斯拉则被曝秘密研发“平价版”Model Y——通过缩小尺寸、取消座椅加热和豪华音响来降低成本。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战略转向。
01 战略急转,本田的电动化“撤退”
本田的电动化战略正在经历重大调整。这家日本汽车巨头原本雄心勃勃的“零系列”计划遭遇现实冲击,大型SUV电动车型开发被紧急叫停。
这款针对美国家庭市场的大型SUV项目被终止,主要源于对美国市场需求放缓的预判。SUV在美国新车销售中占比高达60%,但车身越大,电池和底盘开发成本就越高,盈利压力也随之增大。
更深层的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剧变。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大而美”法案将于今年9月30日终结7500美元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
这一政策转向直接削弱了消费者购买意愿,也打击了车企信心。
在5月20日发布的全球事业规划中,本田已透露出战略调整的端倪。公司宣布将2030年前电动化投资削减3万亿日元,推迟在加拿大建设电动车工厂的计划,同时将新一代电动车专用工厂的建设计划延后。
本田高管在内部会议上坦言:“EV将走向主流,但这需要更长时间。”
02 混动归来,传统车企的务实选择
面对电动车市场的降温,本田正在将战略重心转向混合动力技术。从2027年开始的四年内,本田计划在全球推出13款全新混动车型,目标是到2030财年实现220万辆销售,相当于2025年计划销量的2.2倍。
这一转向源于对市场需求的清醒判断。本田在2023年混合动力车销量达到86.8万辆,而2030年目标是达到230万辆,显示出对混动市场的强烈信心。
混动技术路线正成为传统车企应对电动化挑战的务实选择。
本田计划通过新一代双电机混动系统“e:HEV” 提升产品竞争力。该系统通过扩大发动机高效工作区间、提高混合动力单元驱动效率等措施,旨在打造全球最高效的动力总成。
在北美市场,针对大型车对空间和牵引能力的需求,本田正在开发兼顾强劲性能和环保特性的混合动力系统。
降本增效成为混动战略的核心。本田计划通过电池和电机等主要部件的合作共创、生产效率提升以及零部件共享化,实现新一代混动系统成本较2018年车型降低50%以上。
03 行业转向,电动化进程遭遇减速带
本田的战略调整并非孤例,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集体转向。福特汽车已宣布退出大型电动汽车开发计划,日产则中止了在美国市场开发的两款电动汽车项目。
市场需求的变化是这一转向的根本原因。本田CEO三部敏宏在5月的发布会上坦承:“各地区的环境规制变化导致纯电动车市场增长速度变缓,而经贸政策动向的变化也增加了事业环境的不确定性。”
特斯拉也难逃市场压力。面对Model 3和Model Y生产线利用率不足的情况,特斯拉正秘密测试一款“平价版”Model Y。
这款新车并非基于全新平台,而是现有Model 3/Y平台的缩小和简化版本,通过取消座椅加热、双层玻璃、豪华音响等配置控制成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马斯克已叫停2.5万美元电动汽车项目,选择以更保守的方式应对市场变化。
04 中国例外,本田的双轨战略
与全球战略收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田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步伐仍在加速。今年3月,本田在中国市场投放了东风本田S7和广汽本田P7两款纯电动SUV,并落成一座年产能12万辆的新能源工厂。
本田在中国实施着与众不同的双轨战略。广汽本田基于全新W架构开发的P7已正式下线,预计价格在20万元左右,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和比亚迪唐EV。
这款车搭载了本田最新的Honda SENSING 360+高阶智驾系统,展现了本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产能布局彰显本田对中国市场的倾斜。2024年10月,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投产,规划年产能25.6万辆,目前已具备年产12万辆新能源车的能力。
加上广汽本田新工厂,本田在中国的新能源车年产能已达24万辆。
本田中国本部长五十岚雅行明确表示:“本田将融合全球经验与中国本土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加速开拓电动化市场。”在中国市场,本田计划到2035年先于其他地域,实现纯电动车销售占比100%的目标。
当特斯拉工程师在加州工厂测试缩小版Model Y时,本田东京总部已悄然将13款混合动力车型的设计图送进生产线。地球两端,不同技术路线的车辆将在2027年驶入同一个十字路口。
美国经销商展厅里,最后一辆享受税收抵免的电动车即将贴上售罄标签,而新一代混合动力CR-V的等候名单已排到三个月后。
技术路线的胜负天平,从来不由实验室决定,而由消费者用钱包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