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可太热闹了!2025年1月17日,理想汽车发布了2024年智能驾驶出行报告。
从数据上看,他们的智能驾驶累计里程冲到了29.3亿公里,到了2025年10月15日这个时间点,已经突破到53.7亿公里这个规模,城区NOA早已实现全国范围开放,不再受城市数量限制。
更有意思的是,用户对城区智驾的使用频率已经高于高速驾驶,说明越来越多人在日常上班的路上已经开始敢"放手"让车自己开了。
这数据一出来,不少人都喊理想智驾终于支棱起来了。
可转头就有老司机泼冷水,说华为乾坤智驾的后劲可能更足。
嘿,这话说得够呛!
理想好歹是新势力一哥,累计交付已经超过146万辆,用户基数摆在那儿,咋就被华为截胡了?
到底是谁在硬刚,谁又在偷偷憋大招?
这俩智驾系统的较量到底藏了什么猫腻?
今儿咱就来唠唠这场看不见硝烟但暗流涌动的智驾大战。
第一部分:理想的智驾数据漂亮,但为何说华为"含金量"更高?
先说说理想这份年度智驾报告的重点数字。
截至2025年10月,理想智能驾驶累计里程已达53.7亿公里,这个数字看起来确实有点震撼。
城区NOA已经实现全国范围开放,不是某几个城市的试点,而是真正的全覆盖。
更关键的是,根据理想智驾副总裁郎咸朋在2024年9月说的话,城市NOA的使用比例已经高于高速驾驶,这意味着用户的习惯正在发生反转。
你看,理想的用户基数本身就大。
2025年10月,理想汽车的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146万辆,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有这么多辆车在路上跑,每天都在积累智驾数据,总里程数当然容易冲高。
乍一看,这成绩单确实漂亮,理想的粉丝都在嗨:"咱家智驾已经成熟啦!"
但仔细扒拉细节,问题就开始浮现出来了。
真正考验一个智驾系统的,不是里程数有多大,而是能不能在复杂场景下稳定工作。
理想这53.7亿公里的数据是怎么构成的?
早期高速NOA占比确实更高,因为高速场景相对简单,车道线清晰,车流相对稳定,这些都是容易拿分的地方。
相比之下,华为的技术路线就显得更有魄力了。
他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难度最高的城市路况作为主攻方向。
2025年4月,华为乾坤智驾发布了ADS 4,这是他们的最新一代系统。
这个系统采用了全新的世界引擎加世界行为模型的架构,简称WEWA架构。
用这套系统测试出来的数据显示,端到端的时延可以降低,通行效率提升,重刹率也在下降。
这些数字看起来没那么直观,但换个角度想,你在城市道路上开车,时延降低意味着车的反应更快,效率提升意味着你开得更顺,重刹率下降意味着乘坐体验更舒服,这才是用户真正关心的东西。
早前曾有网友拍过深圳暴雨天发生的事,一台搭载华为乾坤智驾的车,前方突然有货物脱落,激光雷达提前识别到了异常,车辆稳稳刹停。
同样路段的其他车型因为依赖摄像头识别,反应延迟了,差点追尾。
这可不是运气,这是硬件和算法联合工作的结果。
理想走的路线是摄像头加毫米波雷达,这套方案在高速上足够用,但在城市里要应付各种复杂情况,摄像头在雨雾天的表现确实会大打折扣。
华为的激光雷达方案就不一样了。
问界系列车型搭载的192线激光雷达,这是当今量产车里线数最高的。
能在夜间精准识别200米内的障碍物,连路边突然窜出的小猫都能捕捉到。
这就好比考试,理想交了张"覆盖面广但需继续优化"的答卷,华为却把"难度最高"的题全啃下来了。
再看技术迭代的节奏。
理想汽车在2024年底计划推送OTA 6.5版本,新增了多项功能,包括车位到车位的智能驾驶等。
这说明他们的迭代速度也在加快,但这些功能对于用户的实际体验提升有多大,还需要市场去验证。
华为那边的进度怎么样?
2025年4月才正式发布ADS 4,之后的每一步都瞄准的是更高难度的场景。
他们宣布到2025年11月底,已经在高速L3方向上进行了6亿公里的云端仿真和验证,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在软件层面已经做足了功课。
理想的数据量大,这没问题,这说明他们的用户基数大,市场认可度高。
但含金量怎么衡量?
就看你在最难的场景下能不能稳定工作。
城市驾驶里那些"鬼探头"的情况,无保护左转的尴尬,狭窄停车位的刁难,这些才是真正考验智驾能力的地方。
华为从一开始就在"地狱难度"里锻炼,理想则是在相对简单的场景里积累数据。
长期来看,谁更有潜力?
答案其实已经在数据的构成里了。
第二部分:华为乾坤智驾的"后劲"到底在哪?激光雷达加大模型是吹牛还是真狠活?
很多人可能要问,华为乾坤智驾凭什么被看好?
难道就因为用了激光雷达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玩意儿?
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这背后有完整的技术体系支撑。
先说硬件配置。
理想主流车型采用的是纯视觉方案或搭配毫米波雷达,而华为的问界系列车型配了192线激光雷达。
这两种方案的成本差异,确实是存在的。
但2025年这个时间点,行业发生了变化。
CES 2025上,业界宣布激光雷达的成本在快速下降。
之前一个激光雷达可能要花5000块到9000块钱,现在已经下压到1500块左右这个范围。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硬件成本优势的护城河在逐步缩小。
那华为真正的优势在哪儿?
就在这个激光雷达能做什么。
192线激光雷达相当于给车装了一只"透视眼",能在夜间、雨雾天精准识别200米内的所有障碍物。
摄像头在这种恶劣天气下容易迷蒙,但激光束打出去反射回来,就算天再黑再雾,该看见的都能看见。
2025年深圳那场暴雨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前方货车掉落了货物,激光雷达提前识别,车稳稳刹停。
同样的路段,依赖摄像头的方案识别延迟更明显,这不是说摄像头方案不行,而是在极限条件下,激光雷达就是有先天优势。
再说软件层面。
华为的端到端大模型,这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简单说,就是把海量的驾驶数据喂给AI,让它自己学怎么在各种路况下开车。
这和理想的技术路线有区别。
举个具体的例子。
你在城市里碰到无保护左转,这是个很考验驾驶员的场景。
摄像头视觉方案可能要等好几个绿灯周期才敢动,因为需要确保绝对安全。
但华为的大模型经过海量数据训练,学会了像老司机一样"瞅准空档",动作更快更果断。
再比如停车。
狭窄车位,甚至是斜向45度的刁钻车位,华为的乾坤智驾能通过超声波雷达加摄像头的联动,快速搞定。
理想的部分车型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人工接管,说明场景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差距。
更狠的地方在于,华为的大模型还能"自我进化"。
每跑1公里,系统就会优化一次决策逻辑,越开越聪明。
这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随着搭载华为乾坤智驾的车越来越多,整个生态积累的数据就越来越多,系统的能力就越来越强。
华为在2025年4月发布ADS 4之后,已经有数十款新车在排队搭载这套系统。
阿维塔06已经首批搭载,享界S9T也在路上。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数据在源源不断地流向华为的云端,用来训练和优化这个大模型。
还有个关键点要说。
华为的"全栈自研"能力让人印象深刻。
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再到传感器,华为把智驾的整条产业链都攥在手里。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迭代速度不会被第三方供应商卡脖子。
理想的部分技术依赖第三方供应商,如果供应商的产品升级滞后,就会拖累整体的迭代进度。
这就好比做饭,华为是自己种菜、自己炒菜、自己调味,理想却是买现成食材再加工,灵活度和控制力肯定不一样。
2025年华为定下了明确的目标。
到年底,他们要在城区智驾里程上实现一定的突破,V PD泊车代驾功能要支持10万个停车场的跨层通行和代客充电。
这些都是很具体、很实在的功能升级。
而且华为还在研发下一代的D5激光雷达,这个新产品大幅提升了对小目标的检测能力,为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铺路。
这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真实的产品规划。
从技术深度和广度来看,华为的乾坤智驾确实在往前猛推。
他们在硬件上有优势,在软件上也在快速迭代,在生态建设上已经形成了合力。
第三部分:理想和华为的智驾之争,为啥说"后劲"比"当前数据"更重要?
现在问题来了,理想智驾的数据量这么大,累计超过53亿公里,为什么还要说华为的"后劲"更足?
这个逻辑在哪儿?
答案就藏在技术迭代的底层逻辑里。
短期看,理想的优势是实实在在的。
他们的覆盖范围广,用户基数大,146万辆的累计交付量摆在那儿。
城区NOA已经全国开放,不需要等待新城市的上线,用户用起来很方便。
这种优势在短期内是显著的,用户能感受到,销量也能体现出来。
但长期看,智驾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是解决复杂场景的能力。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想象一下,未来的智驾要真正替代人类驾驶员,需要搞定什么?
那些"鬼探头"的情况,施工路段的绕行,多车博弈的场景,这些极端情况在高速上根本遇不到,只有在城市道路里才能真正磨炼。
华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最难的赛道。
他们的主攻方向就是城市驾驶,把自己放在了"地狱难度"的修行里。
相当于在最险恶的环境下锻炼,一旦能在城市里搞定各种复杂场景,高速反而变成了轻松的任务。
理想则是反过来的路线。
先在相对简单的高速场景积累数据,再往城区推进。
这个策略从商业角度看没问题,用户很快就能体验到智驾带来的便利。
但从技术深度的角度看,城区的难度系数要高得多。
用户需求也在悄悄变化。
2025年消费者买智驾车,早就不满足"高速能开"这一个单独的需求了。
他们要的是"上下班不用接管""停车不用操心""复杂路况不心慌",这是一整套的体验。
华为乾坤智驾正好踩中了这些痛点。
在城市里,用户的使用频率本身就比高速高,一个人可能一周只跑一两次高速,但每天都要在城市里通勤。
如果城市里的智驾好用,用户的日常体验提升就是显著的。
理想目前的覆盖范围广,但在复杂场景的深度适配上,还有工作要做。
用户虽然可以在全国各地开启智驾,但能放心的用、经常用的场景,可能还是相对简单的路段居多。
从商业护城河的角度看,华为的优势也更深。
自研芯片加操作系统的组合,意味着迭代不受制于人。
苹果在手机行业之所以流畅度一直吊打安卓,根本原因就是自研A系列芯片和iOS系统的紧密配合。
华为智驾也是这个道理。
理想依赖的一些第三方方案,一旦升级滞后或者出现问题,就会拖累整体的进度。
这是一个长期的风险。
2025年已经过了四分之一,华为在这段时间里的动作不少。
ADS 4的发布,数十款新车的排队搭载,D5激光雷达的研发进展,这些都指向一个方向:华为在系统地、有计划地提升乾坤智驾的能力。
理想这边当然也没闲着,OTA版本在持续迭代,功能在不断增加。
但从产品成熟度和技术深度来看,华为在往前冲的力度好像更足。
所以才说,短期看数据,理想在量上领先;长期看能力,华为在质上更强。
这两个维度,最终决定的就是谁能笑到最后。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关于智驾的问题你也想过吧?
理想和华为的智驾之争,网上评论区早就炸锅了。
咱就挑几个最典型的问题,一起好好扒拉扒拉。
有人问,理想智驾的数据量这么大,是不是说明它更可靠?
这个问题问得看似有理,但其实陷阱不少。
数据量大,不等于质量高,也不等于用户满意度就高。
理想早期的数据里,高速NOA的占比确实更高。
高速场景是什么?
车道线清晰,车流相对稳定,环境相对规范,这些都是容易拿分的地方,就像做选择题容易得分一样。
华为的城区数据占比在上升,挑战的是"无规则"的人类驾驶环境。
城市路口有各种各样的车,有行人,有骑手,有临时停靠的车,还有不守规则的野蛮人。
这就像做论述题,得分更难,但学到的东西也更多。
比喻来说,做100套基础题和做50套压轴题,哪个更能证明实力?
显然是压轴题,因为那些是真正考验理解力和应变能力的。
还有人问,激光雷达那么贵,华为智驾是不是会卖得更贵?
这个问题有现实考量,确实成本摆在那儿。
华为高配车型因为带激光雷达,售价比理想同级别的车贵,这个差价在3万到5万左右。
但2025年的行业动向显示,激光雷达的成本在快速下降。
之前要好几万块钱的东西,现在已经能做到1500块左右,这是行业整体的进步。
而且随着规模化生产,成本还会继续下来。
对于追求体验的用户来说,多花点钱买一个更聪明的驾驶辅助系统,值不值?
这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但从安全和舒适的角度看,"省心"比"省钱"更重要。
谁也不想开车时提心吊胆怕出事,每次变道都得盯着后视镜。
第三个典型问题,普通用户到底该选理想还是华为?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要看需求。
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这样的:主要跑高速,偶尔开下城区,周末可能会自驾出游。
那理想的性价比更高,价格亲民,覆盖范围广,高速智驾足够用,日常体验也不差。
这种用户群体,理想车型会是更经济的选择。
但如果你是这样的:生活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每天都要在复杂的城市路况里开车。
早高峰的堵车,晚高峰的混乱,各种路口的复杂情况,这些都是日常。
那华为乾坤智驾的城区适应能力和复杂场景解决能力,就值得你多花点钱。
因为你用的频率高,用的场景复杂,一个更聪明的系统能显著改善你的日常体验。
少堵点车,少接管几次,少被吓到几次,这些加起来,价差就值回来了。
结语
智驾这场仗,才刚打到中场!
从2025年的各种报告和数据就能看出,理想智驾确实在进步。
累计里程已经超过53亿公里,城市NOA实现全国开放,用户习惯在逐步培养,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就。
但华为乾坤智驾的"后劲"似乎更猛。
这不是靠吹牛,而是靠硬核的技术积累。
激光雷达加大模型的组合,端到端时延的优化,云端6亿公里的仿真验证,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技术投入。
就像跑步比赛,理想已经跑完了前半程,速度也在加快。
华为却在后半程悄悄加速,蓄势待发的样子。
未来谁是智驾王者?
答案可能藏在下一个路口的鬼探头里,藏在暴雨天的无保护左转里,更藏在每个用户敢不敢真正放开方向盘的信心里。
2026年、2027年这两年,会是一个验证期。
看谁能在极限场景下稳定工作,看谁能让用户有更多的信任感,看谁能在持续迭代中保持领先。
下次再有人问理想和华为智驾哪个强,你可以笑着回一句:
短期看覆盖,长期看能力。
华为这波,大概率是憋了个大招,但理想的后发追击也值得期待。
毕竟在这个赛道上,没有人想落后,也没有人会认输。
最后的灵魂拷问给你:
如果让你选,你会为覆盖广但还需优化的理想买单,还是为难度高潜力大的华为多掏点钱?
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想法吧,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只有适不适合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