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ntis王朝崩塌在即:比亚迪、吉利加速改写全球车市格局

2025年4月3日,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的北美工厂在关税生效首日轰然停摆。加拿大温莎工厂4000名工人停工、墨西哥托卢卡工厂2400人无限期停薪、美国五家工厂裁员900人——这场由25%进口关税引发的“地震”,彻底暴露了这家欧洲车企的致命软肋。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车企比亚迪与吉利正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一场新旧势力的全球洗牌已拉开帷幕。

一、Stellantis的“死亡螺旋”:成本失控与技术掉队

1. 关税压垮最后一根稻草

北美供应链的深度整合曾是Stellantis的竞争优势,一辆吉普车零件需跨境五次才能完成组装。但25%关税让这种模式瞬间沦为“成本黑洞”,墨西哥产Jeep Compass单车利润从3000欧元暴跌至800欧元。更致命的是,其61%销往美国的车辆依赖加拿大和墨西哥工厂,关税直接切断了利润动脉。数据显示,2024年Stellantis净利润暴跌70%,工业自由现金流-60亿欧元,已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

2. 电动化转型全面溃败

面对特斯拉与比亚迪的竞争,Stellantis的电动化战略显得笨拙迟缓。其原计划2025年推出的10款新车因成本过高暂停研发,自研的STLA AutoDrive 1.0自动驾驶系统仅达SAE L2级别,落后于比亚迪“天神之眼”L4级技术。更讽刺的是,为削减成本,公司竟向员工推荐外部工作并协助写简历,被工会斥为“瓦解士气的背叛”。

Stellantis王朝崩塌在即:比亚迪、吉利加速改写全球车市格局-有驾

二、中国双雄的崛起:技术碾压与生态重构

1. 比亚迪:全球化的“降维打击”

当Stellantis因关税焦头烂额时,比亚迪正以“技术普惠”重塑行业规则:

销量碾压:2025年1月全球销量超30万辆,海外市场同比增长83.4%,欧洲建厂规避关税壁垒;

技术爆发:60%车型搭载高速NOA智驾系统,10-15万元车型普及高阶自动驾驶,直接挤压燃油车生存空间;

成本控制:垂直整合供应链覆盖电池、芯片、电机,关税冲击下仍保持20%以上的毛利率。

2. 吉利:战略灵活性的胜利

吉利1月销量逆势反超比亚迪登顶国内销冠,揭示其更危险的“全能基因”:

产品矩阵:银河E5、星舰7等车型精准对标比亚迪主力车型,快充速度翻倍,价格下探至10万元内;

技术储备:与DeepSeek合作AI大模型上车,智驾系统迭代速度超越行业平均30%;

全球化野心:中东非洲CKD工厂投产,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翻倍,直击Stellantis的欧洲腹地。

Stellantis王朝崩塌在即:比亚迪、吉利加速改写全球车市格局-有驾

三、胜负已分:2025-2028年的三大决胜点

1. 成本重构能力

Stellantis每辆电动车成本比比亚迪高4000美元,而中国车企通过一体化压铸、磷酸铁锂电池等技术,仍在以每年5%的速度压缩成本。

2. 智能化军备竞赛

比亚迪计划2025年实现L4级智驾覆盖60%车型,吉利则通过AI大模型实现“千人千面”交互体验。反观Stellantis,其车载助手仍依赖第三方Mistral AI合作,核心算法受制于人。

3. 地缘政治免疫力

中国车企已形成“国内供应链+海外本地化”双保险:比亚迪在泰国建电池厂,吉利收购雷诺韩国工厂,完美规避欧美关税。而Stellantis过度依赖北美市场的代价,在关税风暴中显露无遗。

Stellantis王朝崩塌在即:比亚迪、吉利加速改写全球车市格局-有驾

旧帝国的黄昏与东方新秩序的黎明

当加拿大温莎工厂的流水线停止轰鸣时,深圳比亚迪总部正以每4分钟下线一辆新车的速度改写历史。Stellantis的溃败不仅是关税的偶然,更是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三大战役中全面落后的必然。2025年,比亚迪将凭技术代差完成对Stellantis的超越;至2028年,吉利的全生态布局将彻底终结欧洲车企的统治地位——这场变革的速度,甚至会比所有人预想的更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