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轮胎出口暴涨,国内市场却冷清,谁在用国产轮胎?
早上出门,小区门口修车铺的老王又在和邻居嘀咕,说他那辆老皮卡最近换了国产卡车胎,用着还挺顺手。“国外那些司机都认这个货,我们自己人倒嫌弃。”他边抽烟边摇头。其实这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翻回去说,中国造轮胎最早能追到上海三十年代,大中华橡胶厂那会儿刚弄出来“双钱”牌。听我爸讲,他小时候家里亲戚有做橡胶的,工厂里全是日本机器,人手也紧张,但产量慢慢上来了,到抗战前一年差不多能做到三万条。后来山东东营油田起来,原料、人才都跟着往北走,本地政府也给政策方便,一下子就成了全国最大一块。
九十年代运输业火爆的时候,我舅舅开大货拉建材,就专挑国产卡车胎,说便宜耐磨,“反正拉砖头不怕噪音”。其实这种定位很对海外胃口——英国那边不少司机看重性价比,据欧洲杂志统计,有一半以上的人买中国轮胎就是冲着便宜和靠谱,而且质量过欧盟标准,还比翻新货低一截价格。
去年我有个群友跑中东,他说阿联酋路况烂,经常爆晒,那里的出租司机爱用国产充气橡胶胎,“换得勤点但省钱”。2024年中国出口数据确实漂亮:932万吨,比前年多5.2%,金额1645亿也是涨了一些。这里面充气橡胶占899万吨,条数算下来6.81亿,比之前多10%。全球75强榜单里,中国企业占38家,有两家直接进前十,这可是头一次。
不过这些成绩放国内就没啥水花。我身边同事买轿车还是认米其林、普利司通,他们觉得“安全感贵点值”,毕竟米其林百多年历史摆在那里,还有师傅顺嘴提过:“普利司通专利二千五百多个,你们国内顶尖才五百来项。”技术壁垒太明显——抓地力、耐久度还有静音系统都是外资品牌拿手好戏,比如双层配方什么的,一般人搞不懂,但广告打得响亮,小区停车场都有贴纸宣传呢。
其实国产乘用车领域起步晚,大部分厂家原来做自行车或鞋底为主,2005年以后才真开始琢磨家用轿车轮子。九十年代外资巨头扎堆进来,把高端市场抢光,只剩下低端商用让本土撑场面。这么多年下来大家习惯性认为“便宜没好货”,尤其是南方高速雨天多,我表哥去年自驾时还特意叮嘱别选某几个牌子的低价型号,说刹不住容易打滑。但央视2016年测评结果其实挺有意思:三款国产在噪音和制动表现甚至优于四款国际大牌,可惜消息没传开几个人信,还被微信群吐槽是“作秀”。
品牌推广也是软肋。我朋友做营销的直言:“外资连售后服务都规划好了,本土企业连公众号运营都断断续续。”替换市场份额曾经八成归外国,现在降一点但高端还是他们主导。本地厂家靠出口活命,在国内销量只占小头,不少人误以为低价就是次品,即使现在质量提升,也难改观念。有师傅调侃:“你要真想省心,多花几百买进口吧。”
话说回来,今年新能源需求猛增,两三年就得换一次半钢系列,据销售讲单月能卖出去几十万条。不少厂家加码高端供给,总算减少了一些进口依赖。不过库存压力还在,高档产品刚冒尖,要赶超还有段路走。我群里有人自测新出的电动车专属系列,说湿滑路面表现不错,就是冬天偏硬,不适合东北雪地——这类反馈倒是真实管用,比广告靠谱点。
将来怎么发展?可能还是要学学国外经验,把品牌形象搞起来,再针对新能源车型研发新品种。有个朋友最近去墨西哥考察工厂,那边生产线据说全自动化,还请了当地技师参与调试,这样规避关税问题,也带动技术升级。他回来感慨:“国外客户愿意尝鲜,我们自己人总盯着过去。”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楼下快递员小李,每次骑电动三轮跑单,都抱怨后胎磨损快。他今年试了两种本土新型号,一个静音效果一般,一个抓地力提升明显。“以后再出更好的就不用老惦记进口啦!”他说完扔下一句,“你们写文章可别光夸数据,看实际体验!”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见文内及行业圈交流碎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