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双手""自动驾驶""驾驶员可放心睡觉"...这些诱人的广告词是不是经常出现在新能源车的宣传页面上?但你知道吗,公安部刚刚给这些车企泼了一盆冷水——目前市面上根本没有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
车企画大饼 vs 官方敲警钟
打开任何一家新能源车企的官网,"自动驾驶""L4级智能驾驶"等字眼都占据着最醒目的位置。某品牌甚至直接打出"解放双眼双手"的广告语,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可以像科幻电影里那样,坐在车里刷手机、睡大觉。
但公安部的最新表态彻底戳破了这个泡沫。交管局局长王强明确表示,目前所有"智驾"系统都只是辅助驾驶,驾驶人必须全程掌控。更严厉的是,一旦出现"脱手脱眼"行为,不仅要承担事故全责,还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危险的认知偏差
为什么这个提醒如此重要?因为消费者正陷入可怕的认知陷阱。在某汽车论坛的调查中,超过60%的车主承认曾因信任"自动驾驶"功能而分心。更触目惊心的是,今年上半年因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导致的事故同比激增47%。
记得去年某品牌车主在高速上睡着导致连环追尾的惨剧吗?事故后该车主还在社交媒体辩解:"我买的可是自动驾驶版..."这种危险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源自车企过度营销的"功劳"。
法规与现实的断层
细究起来,车企的擦边球宣传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虽然广告法禁止虚假宣传,但诸如"准L4级""无限接近自动驾驶"这类模糊表述,让监管部门难以直接定性。而消费者往往在激情下单后,才会在小字免责条款里发现"需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的提示。
某律师事务所的统计显示,近三年关于自动驾驶功能的消费投诉中,87%最终都以"宣传用语不构成合同条款"为由被驳回。这种"吹牛不上税"的现状,正是当前乱象的温床。
如何守住安全底线?
作为消费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再先进的辅助驾驶也只是"辅助"。公安部特别提醒,使用智驾系统时要做到"三不":不脱手、不脱眼、不脱脑。就像飞行员即使开启自动驾驶也要随时监控仪表一样,行车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永远是人。
下次看到"自动驾驶"的宣传时,不妨多问一句:出了事你负责吗?也许这个灵魂拷问,能让车企少些浮夸,多些真诚。毕竟安全不是营销的噱头,而是每个家庭不能触碰的底线。
科技可以改变出行方式,但改变不了责任归属。在真正的自动驾驶时代到来前,请记住:你的生命安全,终究握在自己手中。现在就和身边准备买车的小伙伴分享这个重要提醒吧,也许你的一句提醒,就能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