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研发乱象
有网友调侃说:“十个月生个孩子,10 个人一个月能生出来吗?” 这句话本来是句玩笑话,没想到现在却成了汽车行业研发乱象的典型写照。
最近有车企内部邮件被曝光,里面提到为了赶进度,CAE 仿真、路试、碰撞测试这些本该按部就班进行的研发环节,全都搞起了“两班倒”,连供应商也被要求同时开两个班次。这操作直接让业内一片哗然。
更让人无语的是,岚图汽车的 CEO 卢放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公开表态:“汽车不是快消品,造车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说得挺实在,但现实却让人无奈。
研发思维与快节奏冲突
这场争论的焦点,其实是汽车研发的思维方式,跟现在“快”字当头的风气发生了激烈冲突。十年前,一辆新车从开始研发到真正上市,一般要三到四年时间。就算是2018年之后新崛起的那些造车势力,研发周期也至少是两到三年。但现在呢,有些车企已经不满足了,他们想要“一年立项、当年量产”,从确定项目到正式投产,时间被压缩到了不到一年。
为了抢市场、抢时间,有的车企甚至把工厂里“机器不停、人轮班”的做法,直接搬到了研发阶段。比如,白天的工程师刚做完一半的仿真数据,晚上就换另一拨人接着干;路试的工程师也被分成两组,轮班作业,想用“拼时间”的方式来加快进度。但问题是,研发可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它需要连续性和创造力。
有位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十年的博主就说了:“写代码不是拧螺丝,灵感和调试都需要连续性。白班和夜班一交接,不仅容易出错,还可能埋下隐患,以后出了问题可不好收拾。”
研发模式问题重重
一线研发人员的苦衷,其实更反映出这种模式真的不太靠谱。有工程师就吐槽说,为了应付“两班倒”的考核,大家只能“假加班”、磨时间——“晚上坐在工位上,效率比白天差一半,咖啡喝再多也提不起精神,思路老是断掉。”还有人抱怨跨部门协作乱成一团:“数据发布的时间被硬生生压缩,造型和工程同时干,结果方案反复改,反而把整体进度给拖慢了。”
最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赶工式”的研发方式,可能连安全都顾不上了。汽车这东西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碰撞测试的数据、智能驾驶系统的校准,每一步都得反复验证。有业内人士就担心:“现在有些车企直接把‘半成品’车卖出去,后面再靠OTA升级来补漏洞,说白了就是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研发需沉稳,安全为根本
岚图的卢放这番话,其实说得很实在,也点出了行业里一个挺浮躁的问题。他强调,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快”,而是长期的数据积累和持续优化。他说:“智能的终点是更安全、更可靠,而不是为了赶时髦就牺牲了本质。”
其实真正提升研发效率,靠的是工具升级和流程优化,而不是拼时间、拼人海。比如说,用更先进的CAE仿真工具来减少实车碰撞测试的次数,或者通过数字化平台加快数据流转的速度,这才是车企应该专注的方向。反观现在有些企业搞的“两班倒”模式,表面上看是“提效”,其实背后是管理层不懂技术,完全是“拍脑袋”决定的,最后反而导致员工磨洋工、企业内耗,效率越提越低。
现在的汽车市场,消费者确实越来越追求“新”,换车周期也缩短到3到5年,车企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快”和“好”其实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用技术创新满足用户需求,也要守住“安全第一”的底线。毕竟,没人会为一个“赶工出来的产品”买单,更不会拿生命安全去赌所谓的“新潮体验”。
当车企不再把“研发两班倒”当成噱头,而是真正沉下心来打磨技术,才能在汽车这场“马拉松”中走得更远、更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