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买一辆车,尤其是一辆像奔驰这样的豪华品牌汽车,算得上是一件大事。
大家看中的不仅仅是车辆本身的品质,更是品牌背后所代表的可靠服务和省心体验。
然而,最近在河南洛阳,一群奔驰车主的经历却给这份信任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札。
他们当初在4S店购车时,被告知必须购买一份价值上万元的“保养延保套餐”,销售人员信誓旦旦地承诺这份套餐全国通用,并且会在北京奔驰的官方系统里备案。
可谁能想到,这家4S店的授权突然被北京奔驰取消了,这些曾经被描绘得天花乱坠的承诺,一夜之间似乎都成了泡影,让车主们陷入了维权无门的困境。
这件事情的核心,源于洛阳一家名为“汇阳之星”的奔驰4S店。
根据多位车主的反馈,他们在购车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要求捆绑购买一个包含了“18次基础保养”和“3年延长质保”的服务套餐。
根据车型不同,这个套餐的价格在一万二到一万五千元之间。
销售人员为了打消顾客的疑虑,都会强调这个套餐的便利性和权威性,声称只要是全国任何一家奔驰授权的经销商,都可以使用这份套餐进行保养,并且享受延长质保服务,因为所有的信息都会录入北京奔驰的官方系统,等于有了厂家的背书。
这样的说法,对于任何一位希望未来用车更省心、更有保障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
然而,美好的承诺却异常脆弱。
就在今年,北京奔驰单方面取消了对洛阳汇阳之星的经销商授权。
这个消息对于很多车主来说,如同晴天霹雳。
来自河南济源的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去年才买的车,套餐里的18次保养,仅仅用过一两次。
他最担心的还不是剩下的保养次数,而是那个“3年延保”。
他的车在购买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严重的机械故障,甚至连发动机都进行了大修。
幸好当时还在原厂的三年质保期内。
他不敢想象,如果类似的故障发生在第四年或者第五年,在失去了那个承诺的延长质保之后,他将不得不自掏腰包支付可能高达一两万元的维修费用。
这笔当初为了“省心”而多花的钱,如今却可能变成一笔“冤枉钱”。
李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在一个由近百位车主组成的维权群里,大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另一位洛阳本地的车主表示,他接到了官方的通知,但内容却让人心寒。
官方明确告知他,之前在汇阳之星购买的套餐权益,无法转移到其他授权门店使用,如果要去新的4S店保养,就必须重新购买新的服务套餐。
这让他感到非常不解和愤怒:“当初买车的时候,我们普通消费者哪里分得清经销商和奔驰厂家有什么区别?我们就是冲着奔驰这个牌子去的。经销商卖这个套餐,难道奔驰厂家一点都不知道吗?现在经销商收了钱,厂家一纸公文取消授权,最后吃亏的竟然是我们这些消费者,这实在太不合理了。”
那么,北京奔驰为何会突然和这家经销商“分道扬镳”呢?
深入调查后会发现,这家洛阳汇阳之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其自身的经营状况早已是岌岌可危。
根据公开的企业信息查询,这家隶属于广汇汽车集团的公司近年来风险信息不断。
早在2017年,该公司就曾与梅赛德斯-奔驰的汽车金融公司有过一笔高达1500万元的动产质押,这通常反映了企业资金链的紧张。
在2019年和2020年,它又因为“未开具发票”和发布违法广告等行为,受到过相关部门的行政处罚。
更严重的是,就在今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披露该公司存在欠缴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合计超过230万元的情况。
一个连税款都无法按时缴纳的企业,其运营的风险之高可想而知。
从法律角度来看,这家经销商的行为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
首先,强制消费者捆绑购买保养套餐,本身就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明令禁止的。
其次,其作出的“全国通用”、“官方系统备案”等承诺,在没有得到奔驰厂家书面授权的情况下,属于单方面的过度承诺,本质上是一种对消费者的误导。
面对消费者的集体投诉,梅赛德斯-奔驰官方客服给出的回应显得十分“官方”且具有技巧性。
客服人员表示,需要根据车主购买的套餐性质来区分处理:如果是奔驰原厂提供的保养服务套餐,那么无论是在哪家授权店购买的,都可以在全国其他授权店继续使用;但如果购买的是经销商集团,比如广汇集团自己推出的套餐,那么消费者就需要自行联系广汇集团进行协商。
这种说法看似界限分明,实则是在将责任推向经销商,试图将品牌方与经销商的经营行为进行切割。
然而,法律界的专业人士认为,奔驰厂家的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法律上,存在一个叫做“表见代理”的概念。
通俗地讲,就是当消费者走进一家挂着奔驰三叉星徽标、装修风格统一、员工穿着制服的4S店时,消费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家店的行为就代表了奔驰品牌。
奔驰厂家既然授权了这家经销商使用自己的品牌标识进行经营活动,就对其销售和售后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督和管理责任。
在授权期间,如果因为监督不力导致经销商出现违规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那么奔驰厂家就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奔驰方面先行赔付消费者的损失,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后再依据合同向存在过错的经销商进行追偿,而不是让势单力薄的消费者在品牌方和经销商集团之间来回奔波,投诉无门。
事实上,类似因经销商退网导致消费者服务“烂尾”的事件,在汽车行业内并不少见。
这背后也反映出当前汽车市场激烈竞争下的一个行业现象。
为了应对残酷的“价格战”,许多车企和经销商选择将售后的利润前置化,通过销售高利润的服务套餐来补贴新车销售的亏损,以此来拉动成交率和保证现金流。
这种模式在短期内或许能看到一些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它严重透支了品牌的信誉和消费者的信任。
当承诺无法兑现时,每一次消费者的失望,都是对品牌价值的一次侵蚀。
数据显示,奔驰近期的在华销量出现了明显下滑,同时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的投诉量居高不下,处理完成率却极低。
这些数据或许已经说明,任何一个品牌,无论其历史多么悠久,一旦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市场终将会给出最真实的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