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新车近年来,营销花样变得特别实用?不是说广告大片那种虚的宣传,而是真正切入用户生活的点。比如我有个朋友,卖车的,同事,刚拿到一批新车型的样板车,问我:这车开着比上一款舒坦多了,感觉底盘更稳。我当时还没细说,心里暗想,这可能跟底盘调校的差别有关——实际路感比纯数据重要。
我翻了下去年同期的市场数据,发现整体销量增长在5-8%(这段先按下不表),从数据上看,年轻群体的接受度明显上升。大概是因为现在很多消费者更看重实用和体验了,就像我那朋友,车子不只是代步工具,还要舒服、智能、耐用,满足我开得顺,我省心的潜在需求。
有时候我还在想:到底是技术更成熟,还是我们用户的心变软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技术背后那点硬核,实际上变得不像之前那么神秘。比如刚推出的那款车,配备的主动悬挂,实际上就是像换了个软乎乎的枕头,只不过这个枕头是电子控制的(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猜有可能制造成本其实没有那么高,但品牌敢敢用新技术,是因为供应链早已下沉到全自动工厂,效率比以前高3倍左右(这数据估算,样本仅几个工厂经验,说不定还要打个折)。
说到供应链,你知道吗?我跟一修理工聊过,他说:现在的车,真正出问题的概率都变低了,之前那种电子模块老掉链子的事少多了。这种变化其实很像手机,从炸药包变成省油宝。逆向思维:是不是研发用的火药少了,技术上其实更成熟了?
一种冲击:我曾以为搞定安全需要花大钱,结果一查新车型,全系都配备了更多主动安全配置,甚至能自动刹车。成本其实没我想的那么高,甚至一部分是由软件驱动的硬件升级。你问我:这就意味着,以后汽车是不是越来越‘聪明’?我说不一定,反而更复杂。毕竟,越聪明的系统,也越容易出问题。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法?毕竟技术不是万能,硬件故障依旧可能导致大问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记下的一款车,配套餐比我想象中便宜——估算下来,500公里油耗大约7升(体感/估算,偶尔会偏差点)。如果按每升7块钱算,百公里油钱大概还挺平常的,心里觉得:省油也不一定就贵得离谱。但实际上,后期维护的成本,其实更值得关心。
我遇到一场客户试驾,销售员跟我说:这车动力够用,但最让我满意是那个悬挂,用得非常顺。我心想:顺和稳,有时候比拉满更实在。这让我想到,很多车圈内知道硬核性能的人,反倒忽略了舒适性。而我发现,车子做得好不好,往往在日常里,回头率最高的那一次,也是最普通的那次。
你们厂子是不是出大招了?油箱还可以装这么多?我调侃销售。有趣的是,他笑着说:其实也没啥了不起,就是用的空间更合理点。我心想:把空间做大,就像我们厨房添了个大抽屉,放东西多不少,好用不贵。
说到这我得说:其实我一直有个阴谋论。是不是他们大投入在心理战上,让我们觉得车越贵越牛?这点我还没深究,只是随便猜的,没细想过真会不会这样。
我也在关注渠道变革。以前买车,惯去4S店,现在微信下单、直播看车都挺常见。朋友说,订车不用出门,送货上门,方便太多。这个便利背后,是供应链的巨大转变——线上线下的融合,简直像个折叠屏手机一样,折得越多,体验越丰富。
一想到这个,心里又问:未来买车会不会变得更像点外卖那么简单?实际操作中,我觉得心动不如行动。我数了数,去年我见过的朋友,有5个买新车,除了价格(当然)外,最在意的其实是试驾体验的那几秒钟。
这段时光,我突然想起,一个细节:有次朋友问我:你那么懂车,车的安全系数是不是其实没你说得那么高?我还真不知道怎么答。安全,从硬件到软件,都是标准化的。很多功能其实是也是在闹腾,但消费者喜欢看得见的安全标签。
但你想过没有?技术的迭代越快,消费者其实很难感知到。比如我买新车时,突然觉得是买了个未来的保险——越往上走,风险越高,特别是系统越复杂,一旦出事,其修复成本极高,居然还挺担心。
我其实也很嫌麻烦,买车还得看配置、看油耗、看空间。觉得其实还能再简单点就好了。但,简单跟便宜,总是成反比的吧?有时候我又想:不就想个心安吗,要不,车子都往高配方向走,谁还会在意基本的那个点。
这次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你有没有想过,未来汽车会不会变成移动的智能空间,除了跑和坐?或者,有没有可能,未来的车也会像我们手机一样,随时瘦身、升级?
(这段我还没想好结尾就先写到这里。这些思考,感觉像个迷,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