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内外多重因素交织影响。
从国际层面看,关税问题构成直接压力。当前美国股市经历大幅下挫,而欧佩克宣布增加原油产量的举措,直接引发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国内成品油价格体系也随之面临下行压力。
这一态势无疑为燃油车市场带来显著利好。若油价延续当前下跌趋势,燃油车用户的使用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这会使得消费者转向新能源汽车的意愿相应减弱。毕竟尽管新能源汽车具备节油优势,但在保养、保险、维修等环节的成本显著高于燃油车,这导致不少车主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
国内市场层面,近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出现下滑,行业面临信任危机。典型现象是,近一时期新能源汽车事故案例频发,且诸多事故与智能驾驶系统相关。
尽管车企持续强调智能驾驶不等同于无人驾驶,呼吁用户保持双手握持方向盘,但实际销售场景中,销售人员的宣传口径是否与此一致?
销售人员受制于业绩考核压力,为提升销量,往往过度夸大智能驾驶功能,将科技感与豪华配置作为核心卖点进行包装。极少有销售人员会如实告知消费者,当前智能驾驶系统多为L2级别,并非完全替代人工的无人驾驶系统,过度依赖可能导致碰撞风险。
这种实事求是的销售方式在现实中难以存活——秉持此原则的销售人员往往月度销量惨淡,甚至面临解雇风险,此类表述被视为破坏销售氛围的行为。这就导致消费者购车后,实际体验与销售宣传存在落差。当用户意识到权益受损时,怒火往往集中于车企而非销售人员。
面对上述困境,国产新能源汽车如何破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其一,摒弃功能堆砌的发展思路,优先聚焦车辆安全性与品质提升,将基础性能作为产品研发的核心优先级。
其二,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嵌入驾驶员视频监控机制,一旦检测到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或离开驾驶位,系统立即触发自动靠边停车程序,这一技术在现有条件下具备可行性。
其三,避免为设计而设计的误区。例如,摒弃反人类的隐藏式门把手、异形方向盘等设计,回归传统门把手与圆形方向盘的实用设计。
落实上述举措,既能为用户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也能为车企赢得市场信任。在此基础上开展市场调研与销量提升策略,才是对消费者负责、对行业长远发展负责的正确路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