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智驾换帅,720亿模型重塑格局,L4技术瓶颈能否突破?

最近,国内新能源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但挺关键的事,那就是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部门换了一位新的负责人。

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都挺关注的,毕竟小鹏的智能驾驶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金字招牌,是很多人买它家车的重要原因。

这次突然换将,大家心里难免会嘀咕:这是怎么了?

小鹏智驾换帅,720亿模型重塑格局,L4技术瓶颈能否突破?-有驾

是原来的负责人干得不好吗?

还是小鹏有了什么新的大计划?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次人事变动的两位主角。

一位是卸任的负责人,叫李力耘。

这位可不是一般人,履历非常漂亮,清华大学本科,纽约大学博士,在加入小鹏之前,在好几家国内外的大公司都干过,是技术圈里公认的牛人。

小鹏智驾换帅,720亿模型重塑格局,L4技术瓶颈能否突破?-有驾

他2019年加入小鹏,可以说是小鹏智能驾驶功能从无到有、从小范围测试到大规模应用的核心功臣。

我们现在听到的小鹏的高速NGP(就是能在高速上自动导航辅助驾驶),还有更厉害的城市NGP(在城市复杂道路里也能用),这些功能的软件研发,他都深度参与甚至主导过。

特别是去年,在上一任负责人吴新宙去了美国英伟达公司之后,李力耘就接过了整个智能驾驶研发的大旗。

在他手里,小鹏的城市NGP像雨后春笋一样,一下子在全国几百个城市都能用了,而且还率先把“端到端”这种更先进的技术方案应用到了实际的驾驶功能上。

可以说,李力耘是一位非常擅长把复杂技术变成用户能用到的产品、并且快速推广出去的实干派将领。

他的任务,就是把实验室里的好东西,尽快送到消费者的车里。

小鹏智驾换帅,720亿模型重塑格局,L4技术瓶颈能否突破?-有驾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李力耘功劳这么大,执行力这么强,为什么还要换掉他呢?

这就得看看整个行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前两年,大家比拼智能驾驶,很大程度上是在比谁家能用的城市多,谁的功能覆盖广。

这就像开饭馆,大家比的是谁家分店开得多。

小鹏凭借着起步早和执行力强,在这方面一度是遥遥领先的。

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情况变了。

小鹏智驾换帅,720亿模型重塑格局,L4技术瓶颈能否突破?-有驾

理想汽车、华为、蔚来这些竞争对手,一个个都追了上来,而且他们拿出的技术也越来越厉害。

比如理想搞出了“端到端”和“VLM”视觉模型结合的系统,华为的技术更是以强大著称。

这就好比,原来大家比的是谁家分店多,现在大家开始比谁家的菜品更有特色、味道更好了。

当大家的分店都开得差不多的时候,小鹏原来“开城多”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整个竞争的焦点,从“工程落地速度”的比拼,悄悄转向了“核心技术深度”的较量。

就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另一位主角,新上任的负责人刘先明登场了。

小鹏智驾换帅,720亿模型重塑格局,L4技术瓶颈能否突破?-有驾

如果说李力耘是擅长打阵地战、扩大战果的将军,那么刘先明更像是一位专攻尖端武器的首席科学家。

他的背景同样非常硬核,博士毕业于美国的顶尖工科院校,还在Facebook(现在叫Meta)和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Cruise工作过,这些地方都是全球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研究的最前沿阵地。

他今年才加入小鹏,但一进来就负责AI团队,直接向董事长何小鹏汇报,可见其重要性。

在这次任命之前,他负责一个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项目——“世界基座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说是小鹏为未来智能驾驶战争准备的“秘密武器”。

为了支持这个模型的研发,小鹏投入巨大,不仅建立了一个上万张高端显卡组成的超级计算中心,还计划在2025年一年就投入45亿元人民币。

小鹏智驾换帅,720亿模型重塑格局,L4技术瓶颈能否突破?-有驾

那么,这个让小鹏不惜血本的“世界基座模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以前的智能驾驶系统,更像是一个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机器人。

它通过摄像头和雷达看到路上的车、人、交通线,然后根据提前编写好的规则来决定是加速、刹车还是转向。

它能处理绝大多数情况,但对于一些预料之外的突发状况,或者需要像人一样去“理解”和“预判”的场景,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而“世界基座模型”的目标,是让汽车拥有一个真正能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大脑。

它不只是“看懂”路上有什么,还要“理解”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

小鹏智驾换帅,720亿模型重塑格局,L4技术瓶颈能否突破?-有驾

举个例子,当它看到路边有一个皮球滚到马路上,它不只是识别出“这是一个球”,而是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立刻推断出“后面很可能会有追球的小孩跑出来”,从而提前做好减速准备。

这种从“识别”到“推理”的进化,是智能驾驶技术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通往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比如L4级别)的必经之路。

所以,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小鹏这次换帅的逻辑就非常清晰了。

这并不是说李力耘做得不好,而是在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特长的人来领航。

在需要快速占领市场的“工程化”阶段,李力耘是最佳人选;而当竞争进入到比拼核心技术、比拼AI模型能力的“深水区”时,拥有顶级AI研究背景的刘先明就成了更合适的人选。

这标志着小鹏的智能驾驶战略,正在从追求“广度”的“工程驱动”,转向追求“深度”的“模型驱动”。

小鹏智驾换帅,720亿模型重塑格局,L4技术瓶颈能否突破?-有驾

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拥有720亿参数的超大模型,建立起一道别人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重新获得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代际领先优势。

其实,不只是小鹏,整个行业都在为了适应AI大模型时代而调整。

理想汽车前不久也对智能驾驶团队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目的就是为了让团队更扁平化,更好地推进大模型的研发。

蔚来、吉利等车企也都有类似的动作。

这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未来智能汽车的竞争,核心中的核心,就是人工智能的比拼。

谁能让自己的汽车变得更聪明、更像人一样思考,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主动。

小鹏这次的调整,无疑是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科技竞赛中,下了一次重注。

接下来,就要看刘先明和他的团队,能否把这个宏伟的“世界基座模型”真正落地,转化成普通消费者能切身感受到的、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的驾驶体验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