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勇回归传闻乍起,邓承浩与深蓝汽车的救赎之战(下)

本文承接《杨大勇回归传闻乍起,邓承浩与深蓝汽车的救赎之战(上)》

营销争议不断

市场表现的持续低迷,早已成为压在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心头的沉疴。为缓解这一如同侵蚀肌体的慢性病,他在今年上半年力推“流量营销”策略,试图扭转颓势。然而事与愿违,这一策略非但未能如预期般为品牌注入活力,反而一步步演变成摧毁用户信任的灾难,让本就承压的深蓝汽车陷入雪上加霜的困境。

杨大勇回归传闻乍起,邓承浩与深蓝汽车的救赎之战(下)-有驾

今年开年,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讲述员工卖房创业的故事,试图以此来展现企业的拼搏精神和员工的忠诚度。然而,这一营销事件被网友调侃为“贷款上班”,引发了众多年轻人的反感。可以看出,这一营销策略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其营销方式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严重脱节,难以获得消费者的共鸣。

深蓝S09的电梯广告同样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广告中暗喻头部品牌,这种不恰当的营销手段被认为缺乏风度,不仅没有提升深蓝汽车的品牌形象,反而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了负面印象。

此外,未经用户同意向48万老车主强制推送购车广告的行为,更是引起了车主们的极大不满。广告在车主启动车辆时自动弹出,遮挡了车机的重要功能,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许多车主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吐槽,称这种广告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也对他们的正常使用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这些营销“翻车”事件的累积,对深蓝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消费者在购车时会慎重考虑是否选择深蓝汽车。市场调研数据也显示,深蓝汽车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的排名有所下降,与竞争对手相比,其品牌竞争力明显减弱。

杨大勇回归传闻乍起,邓承浩与深蓝汽车的救赎之战(下)-有驾

这种品牌形象的损害,不仅会影响到当前产品的销售,还会对深蓝汽车未来的市场拓展和新产品推出造成阻碍。如果深蓝汽车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营销方式,重塑品牌形象,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管理层人事变动疑云

销量的持续承压与营销事件的屡次“翻车”,让正处于整合期的长安汽车不得不重新审视深蓝汽车的管理团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业内传出深蓝汽车首任董事长杨大勇以“指导”身份秘密“回归”,驰援品牌与营销工作。

对此,青橙汽车向深蓝汽车方面求证,对方表示“大勇总没有回归深蓝”,显然对上文中“参与部分工作交流”的相关回应有所出入。

杨大勇回归传闻乍起,邓承浩与深蓝汽车的救赎之战(下)-有驾

实际上,无论杨大勇是否回归深蓝指导工作,对于当前的深蓝和长安汽车而言都需要迅速做出调整,尤其是在长安升格为独立央企的背景下。对此,张翔表示“邓承浩管理深蓝两年多未达预期,而深蓝关乎长安新能源崛起。长安若不见起色可能换帅,这在车企很常见。市场残酷,长安需抓住独立为央企这一机遇,抓好各品牌,车企换高管渐频,旨在注入新活力提升销量。”

而这一前提是杨大勇在深蓝汽车发展的早期阶段,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杨大勇是长安汽车内部成长起来的营销宿将,职业生涯深耕长安体系。历任长安汽车市场部副部长、品牌公关部部长等核心岗位,更曾是邓承浩的前任——担任深蓝汽车前身(长安新能源)的总经理与董事长,是深蓝发展脉络的深度参与者。

此外,他在长安福特任职期间,还主导搭建了新能源车体系,成为集团内少有的兼具营销实战经验与产品战略把控能力的复合型高管。

这种经历让他对深蓝汽车的品牌定位、市场策略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刻理解,也为此次以“指导”身份驰援奠定了独特优势。

整体来看,深蓝汽车在2025年上半年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销量目标完成率低、主力车型增长乏力、产品迭代混乱、营销争议不断以及管理层人事变动等问题相互交织已经限制了其发展。

杨大勇回归传闻乍起,邓承浩与深蓝汽车的救赎之战(下)-有驾

深蓝汽车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站稳脚跟,实现突破,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这不仅需要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精准定位市场需求,还需要改进营销方式,重塑品牌形象,尤其在长安汽车即将升级为独立央企的背景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