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里什么事最“吓人”?就是那些新势力车企亏到天荒地老的财报。最近有一个很炸裂的数据:某头部造车新势力,一年亏了超过百亿元。百亿!这是个什么概念?按它的销量算下来,几乎每卖一辆车就亏十几万,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事传出来,大家都炸了锅:好家伙,这还怎么活?亏得这么离谱,一年亏掉几个小型车企的市值,干脆不做生意算了吧?
可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先把这事捋一捋。这百亿亏损到底怎么亏的?是卖车卖得不够多?还是车卖出去根本赚不到钱?还是就算赚了钱也填不上其他窟窿?先说销量,表面看它其实挺亮眼,几款主力车型都卖得不错,单月交付量能跑进行业前列。换句话说,不是卖不出去的问题。再看营收,账面数字也不低,几十亿的季度收入,这个规模在新势力里已经算头部。但问题就在毛利上,它的毛利率长期处于低位,甚至时不时负数。这是个很关键的点——毛利低,意味着卖车这件事本身不赚钱,甚至还赔钱。
那为啥毛利这么低?拆开看,几乎所有新势力车企烧钱烧得最凶的地方就两个:一个是研发,一个是供应链。先说研发,这家企业一年的研发开支能飙到百亿,几乎跟它亏损额持平。研发花钱没错,但这么高的投入,主要还是赌未来——电动车的核心竞争力就在技术,这个钱不砸,过几年就没法玩了。再看供应链,电动车的零部件成本和传统燃油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尤其是电池。这家企业对供应商的账期也比较短,现金支付多,这些都直接压低了短期毛利。
好,讲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别的新势力是不是也这么亏?亏成这样正常吗?别急,咱们拉几个同行来对比一下。另一家新势力车企,卖车的毛利率比它高不少,但整体还是亏。为啥?它也砸研发,也有运营成本,这两块基本是全行业共性。再看看传统车企,毛利率普遍比新势力高,但你注意,它的研发投入占比低得多,供应链成熟,账期也长。最后看外资品牌,它们的研发投入也高,但市场规模大,单车利润厚,亏损的压力没那么直接。所以综合看下来,新势力的“亏钱逻辑”其实比别人更激进——规模小、成本高、还拼命砸钱。
那问题来了,这种亏到底是战略性亏损,还是公司真的没活路了?从这个企业的动作看,它的烧钱并非纯乱花。比如,百亿研发投入,砸的是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底层技术;毛利低,但它的销售渠道扩张很快,交付量逐步增长;账期压得短,扩大了供应链信任。这些动作本质上是为了抢时间和市场,赌的是未来几年电动车竞争淘汰赛里能站住脚。这种“赌未来”的亏损模式,其实很多行业早就有,比如互联网企业早期烧市场,航空业赌订单规模。这种模式虽然看着吓人,但只要战略方向没错,后面转盈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最后回到开头那个百亿亏损。确实,这个数字看着离谱,但拆下来,很多地方其实有章法。新势力车企的亏损模式不是个例,而是行业里的一种阶段性现象。它们当下烧的每一笔钱,都是为了攒技术、攒市场,赌几年后能走到头部位置。这事到底值不值,关键还得看它未来几步怎么走。如果研发投入沉淀出竞争力,毛利率慢慢拉升,亏损规模也逐渐收窄,那就是走对了路;但如果继续亏下去,市场见顶,资金链断裂,那就是压错了注。总之,你盯着的,不是表面的亏损数字,而是它的战略逻辑和战术执行。这个东西,才是真正决定它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