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我们生活中,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可你真的能控制这些科技,还是被科技反过来“捉弄”了?
就像这次看到的这个事:宁波的小刘,买了辆新能源车,想着靠着它跑网约车,好好赚点钱,结果车开着开着,发现手机导航完全不灵了。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讽刺?
花钱买了高科技,本来以为能省事,结果事儿没省,反倒多出一堆新毛病。
好家伙,这车仿佛成了个“屏蔽器”,直接把手机GPS信号都给挡住了。
你想一想,这要是你自己遇到,啥感受?
导航不准,接单都接不到,真的是分分钟影响工作和收入。
你说开个网约车,导航就像咱们司机的眼睛,眼睛被蒙上布,这活怎么干?
小刘倒也不是个随随便便的人,换了八个手机都不行,车膜撕了,软件重装,连手机都送去修,最后才发现,问题根本不在手机,是车本身有问题。
这不挺讽刺吗?
我就想问问,现在这科技到底是为人服务的,还是为自己折腾的?
像小鹏这样的品牌,天天宣传自己智能、环保、未来感,结果最基础的东西都没做好。
屏蔽信号这种事,搁谁也受不了吧?
现在新车满天飞,新能源也好,智能也罢,厂商一个劲儿往脸上贴金,消费者呢,花了大价钱买来一堆看上去高大上的配置,结果连最基本的用车体验都保障不了。
你说这到底图啥?
咱们再想深一点,为啥会出现这种问题?
说到底,产品的品质把控和售后服务,才是一个品牌能不能长久的根本。
不是说你技术多牛,造型多前卫,软件多智能,就能把一切问题都掩盖了。
小刘这事儿其实就是个很现实的照妖镜,照出了新能源行业许多浮躁和表面的东西。
很多厂家一门心思搞新花样,噱头一个接一个,真正的“基本功”却越来越差。
一辆车,最重要的除了安全,其实就是可靠性——用起来顺手、省心。
你让用户为你的未来买单,结果连现在的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这不扯淡么?
你说,谁会想到一辆车能把GPS信号给屏蔽了?
你正常人都不会往这方面去想。
小刘也是各种怀疑自己,手机换了八个,膜都撕了,最后才怀疑到车本身。
这其实反映出一个很现实的无力感:我们对科技产品的原理和底层结构,根本没有多少话语权。
出了问题,很多时候只能被动挨打。
厂商一开始让小刘自己折腾,说手机、说膜,总之句句都没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这是不是很熟悉?
咱们买任何东西出了问题,第一反应都是“是不是你自己操作不当”,只有你折腾到不行,把所有可能性排查一遍,厂家才会勉强出来承认点问题。
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其实就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
小鹏汽车后来倒是初步排查了问题,换了个部件,小刘说现在暂时用了没问题。
可咱们谁能保证以后不会出类似的事?
你想想,这要是换成别的车主,没小刘这么执着,遇到这问题他还能找到原因吗?
可能最后就觉得“自己手机有问题”了,白白挨了冤枉气。
商家这个态度,说好听点是没经验,说难听点就是没担当。
产品出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面对问题,甩锅给用户,最后用户只能自认倒霉。
我觉得,小鹏也好,别的新能源品牌也罢,现在都应该静下心想一想,自己的产品到底为谁服务?
你卖的不是一堆技术名词,不是一堆未来感的梦想,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和需求。
普通用户,也许根本不在乎你车里有多少黑科技、多少智能算法,他就是想用车方便、靠谱。
你要是最基础的导航、通讯都做不好,这高科技还有啥意义?
再说回小刘的处境,其实他挺让人心疼的。
干网约车不容易,早出晚归,全靠导航吃饭,买新车就是希望省心省事,结果一堆破事。
你说现在这时代,谁还会特意记路?
全靠导航,GPS要是废了,那一单单全都打水漂了。
现实点讲,靠技术吃饭的人,最怕的就是工具掉链子。
你厂家要是真心想做行业头部,这种事儿必须一开始就避免。
哪怕真出了问题,也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别老拿“用户操作失误”当挡箭牌。
现在很多人说,新能源车是大势所趋,未来一定是智能化、网联化、自动驾驶。
这话没错,可你最起码得把基础功能搞牢靠了再说吧?
你看这几年,新能源车事故、召回、软件BUG满天飞,智能化功能频繁掉链子。
你要是一个手机信号都保不住,怎么让人相信你能自动驾驶?
你修得再多AI,吹得再多牛,最后还不是要用户靠手机导航看路?
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这种逻辑下,用户怎么会安心?
你再想广一点,这种事其实是现在整个消费环境的一个缩影。
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不对等越来越严重,厂商掌握着技术和话语权,出了问题,用户要花大量时间精力自证清白。
一个导航信号问题,小刘就被各种踢皮球,换手机、修手机,最后才轮到厂家排查。
消费者的时间和情绪,谁来买单?
我们现在总说要尊重用户体验,可除了打打广告、做做PPT、说说漂亮话,真正的“以人为本”到底体现在哪里?
再说说售后服务。
现在厂商都喜欢搞“数字化”“智能化”售后,动不动就让你在APP里填单子、留言,结果出问题还是让用户自己瞎折腾。
真正的服务是什么?
是用户遇到问题时,你能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帮人解决,而不是让用户到处打电话、借手机、自己排查到崩溃。
科技产品再好,没有靠谱的售后,最后只会让人心寒。
你要是问我,这事情对我们普通人有啥启发?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以后买大件、买智能产品,千万别只看宣传和参数。
你得看这个产品在最极端最基础的场景下,到底靠不靠谱。
厂商吹得再好听,还是得靠实际表现说话。
一个小毛病,能不能迅速解决、能不能正视用户反馈,这直接决定你对这个品牌的信任度。
最后我想说,科技发展是为了让人过得更舒服更自由,不是让我们反过来为机器、为软件打工。
现在很多产品越来越复杂,动不动就“智能”加身,可智能并不等于可靠。
厂商们还是得回归初心,多听听用户的真实反馈,踏踏实实把“基本功”练好。
一辆车,导航准、信号强、用着顺手,这才是对用户最基本的尊重。
别再拿“高科技”当遮羞布,最后让普通人为你的“创新”买单了。
希望以后这样的事情能越来越少,不要再让人辛苦赚钱,买来的却是一堆闹心事。
科技只有让人用着顺心,才能真正改变生活,不是吗?
全部评论 (0)